筝鸣时评丨“制造”转“创造”,科创成为潍坊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引擎

2023-05-24 10:34:35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林辛

  海报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辛

  5月20日,潍坊宣布主题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科技活动周正式开启。5月23日,由山东省社科联,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社科联,寿光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山东省暨潍坊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全面启动。短短几天,潍坊连续举办两场科创相关的重大活动,这既体现了潍坊把科技创新进一步摆到前所未有的“核心位置”,又折射出潍坊在科创领域取得了不凡的“底实成绩”。

  创新则兴,守旧则衰。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把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势能举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获得不息的内生动力。

  近些年,潍坊把科创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命门,由内而外两手抓。一手抓保持科技创新势头不竭的长效机制;一手抓重点项目科技创新的成果实践,探索开创了一条以“基础研究”为首端,“成果运用”为终端,保障支持为衔接的科创新链条。交出了一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7.31%,高于全省9.05个百分点的高分答卷,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接下来,让我们循着潍坊科创发展的链条,一同解锁潍坊科创“硬实力”背后的“密码”。

  一、不光将引育人才摆在第一位,更要“才尽其用”。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潍坊非常清楚意识到想要破题创新,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撑,对于人才工作的思路也愈发清晰。不断重视人才工作、落实人才政策、布局人才脉络,推出集聚人才政策的“加强版”。

  对此,潍坊实行了更加开放的鸢都系列人才工程政策,通过因地制宜、因业而论,立足于各行业、各地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特色,有针对性的引进合适的人才。发布《潍坊市“十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人才需求目录》,涵盖1885家规上企业各类型人才需求2.37万个,将产业、资源、人才无缝对接。不仅如此,潍坊除了依据学历发放优惠补贴外,还首次将专科生、各类技术工纳入补助范围,让更多行业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留住潍坊。

  潍坊在“筑巢引凤”的同时,还坚持“就地孵化”并重。在全市开设技工院校17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数3.4万余人,年招生稳定在1.3万人左右,年培养技能人才1万余人。同时,不仅注重人才前端培养,还兼顾就业安排,进一步深化“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做到“有始有终”。

  二、保持科创活力长盛不竭,构建有效机制最为关键。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需要更为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建立更为完善的创新生态机制。事实上,潍坊近些年一直在不断加强科研投入、持续优化创新温床,从各个层面上为科技创业创新提供更为精致的“潍坊服务”。

  创新平台是开展科技创新的载体。潍坊始终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激活创新资源的催化剂,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确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平台定位。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接近180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数量比约为1:9:40,梯次合理、布局完善,覆盖全市主导产业的创新平台矩阵基本成型。

  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先决条件。潍坊试点探索零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科创贷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科创板上市,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合理资金补助是开展科技创新的燃料动力。去年,潍坊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争取经费支持6.5亿元,不论项目数量还是资金支撑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小升高财政补助资金4000万元;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惠及企业1000多家;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78笔,金额16.79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登记技术合同4600项,成交额201.84亿元,同比增长26.6%。

  三、从研发到产业,让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科创成果的归宿。强化成果应用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潍坊在精准的把握创新主旨意义的基础上,更明确了企业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的主体。

  从研究成果出关,到实践应用,其间需要搭建清晰、连贯的链条。为此,潍坊打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等15条产业链,形成了上下脉络通畅的产业集群。近四千亿级的潍坊动力装备集群,串联起潍柴动力、潍柴雷沃重工、天瑞重工等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这个集群里,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如:潍柴研发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突破52.28%,连续三次刷新世界纪录。天然气发动机本体热效率首次突破54.16%;全市首家省级“独角兽”企业的力创科技,专注先进内燃机和新能源领域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国产化替代;山东豪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精细化工全连续流工艺及装备,打破国外垄断;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研发的节能30%-50%磁悬浮鼓风机等系列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潍坊在壮大发展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兼顾培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去年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2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4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潍坊能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要归功于潍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核驱动力;得益于潍坊将科技创新摆在长久发展中第一梯位的谋篇布局;体现尊重产业规律,理清政府与市场在创新行为中的关系以及各项政策从设计到落脚再到执行的强硬力度。今天的潍坊,不仅是底蕴之城,更是创新之城,文化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交织。

  成绩是阶段性的,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潍坊越在突出自主科技创新紧迫性的同时,越要意识到科技自强仍需长线思维。首先,潍坊科技创新还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潜力,要进一步内部挖潜,持续提升创新的发展动力;其次,要强化搭建城市科技创新的“朋友圈”,大力推进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和联合创新,城市之间只有连成一片,才能形成更具辐射力和爆发力的科技集群。最后,未来仍需要围绕科技创新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出台更加有针对性和含金量更足的改革举措。让我们拭目以待,相信创新不停、活力不歇的潍坊,一定能在科技创新舞台上带来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