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东营·金|黄河尾闾大有可为 看盐碱滩涂如何演绎春华秋实

2021-06-22 20:03:29 来源:  作者:

  编者按:红黄蓝绿橙,五色绘东营。东营市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蓝黄交汇”资源得天独厚,生态廊道绿意盎然……近年来,全市人民携手阔步新征程,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在建党百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从五个维度,聚焦东营市红色革命历史、金色农业农村提档升级、蓝色海洋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环保、橙色温暖民生等领域,推出“五色”东营系列深度报道,展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东营报道

  盐碱滩涂能做什么?筑堤挡潮?赶海拾贝?东营土地总面积82.43万公顷,盐碱滩涂面积占据四分之一,如何实现盐碱滩涂的开发利用成为东营养活200万人口的关键所在。而如今,东营不仅实现了百姓丰衣足食更是一度跃升成为鲁北地区的重要粮仓。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盐碱地上不只长出“金粒子”

  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中,几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轰鸣,一排排颗粒饱满的麦穗变成麦粒流进车仓,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村民关永亮坐在地头高兴地说道:“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啊。”位于垦利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东营市为落实《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重要举措,这里光小麦就种植着25750.88亩,农业园区完全实现了专业化、大机械化生产作业。种植着近50亩麦田的关永亮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土地盐碱程度大幅降低,土壤肥力明显增强,农作物的单产、品质也在逐年提升,他所种植的这片麦田收入能达6—8万元。“咱们盐碱地上也能长出‘金粒子’!”关永亮说道。

  风吹稻花香,从垦利区二十八村向南望去,稻浪滚滚汇聚成一片绿色汪洋,这里除了是小麦种植的主战场,更是12199.82亩水稻供给的大后方。

  水稻是东营市的传统农作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种植面积就曾超过40万亩,后来因黄河来水量减少,在1992年减少了很多,后来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黄河水情得到了改善,东营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开始慢慢恢复,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盐碱土质、组建专业农业团队研发抗盐碱水稻品种,东营充分利用北部区域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规模化发展水稻等新兴特色产业,目前已成为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千亩种植示范基地的建立是近年来东营市挖掘盐碱地内外潜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今年6月4日举办的2021年东营市现代农业投资说明会暨“黄河口农品”(北京)推介会上,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红就黄河口大米如何在盐碱地上“开花结果”表示,矿物质丰富的黄河水灌溉、180天超长生长周期孕育了营养价值极高的黄河口大米,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农产品之一。近年来,为打造“渤海粮仓”等科技示范工程,东营市引进、培育了适应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的早、中、晚熟粳米等10个品种,探索形成了稻鸭、稻蟹、稻虾、稻鳖4种混合生态生产模式,打造出了生态米、水晶米、黄河香米、金粳贡米、粥米等系列产品,黄河口大米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种植在东营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觑。目前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约170万亩,在保障产量的基础上更是实现了提质增效,其中泽农778成功擦亮了东营农作物高产品牌。此外,去年以来,东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省农科院共同研发了系列玉米品种,其中,在山东泽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泽农1717、泽农111、泽农158、青科9号等四个玉米品种具有高产、抗倒、综合表现好等特点,被东营市推荐参加全省2021年玉米品种统一区域试验。

  黄河口特色农品激活内生动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特色食品是展现人们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古今中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在东营这方沃土上,更是培育出了以黄河口大闸蟹为代表的各类特色农产品。

  走进位于垦利区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鲜肥味美的黄河口大闸蟹自由生长在人工湖泊当中,园区配备专业品种研发部门以及水质检测部门监督大闸蟹生长状况。展示厅内摆放黄河口大闸蟹展板以及精品包装产品向游客、商户展示着大闸蟹的由来。1992年,垦利县育苗场在东营市率先进行大闸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随后几年,黄河口大闸蟹一度跃升为中华美食中的佼佼者。东营市大闸蟹协会副会长、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军介绍,黄河入海口和渤海交汇是中华绒螯蟹三大自然栖息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东营地区所富含的弱碱性水质养殖出的大闸蟹不仅具有河蟹的香,还具备海蟹的鲜,沙质土地充分保障了蟹底板的白净、卫生,由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黄河口特色农产品输出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东营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双招双引”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沿黄、沿海、盐碱地三大特色优势,多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滩羊、莲藕、小欢猪、景明水产等一系列极具东营特色的农产品开始乘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盐碱滩涂上绘就了一幅动人画卷。

  赋能农业农村智慧产业

  伴随全市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粮食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产业强镇培育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2020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3%、4.2%,增幅均列全省第一位;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5月份,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也继续保持了强劲势头。”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燕浩林介绍,目前市委、市府“双招双引”力度还在持续加大,东营市农业发展正在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科技研发手段基础上,加快创新设施农业产业融合新业态,实现产业弯道超车、逆势上扬。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东营市正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向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给农业农村赋能,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凤凰街道的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有58栋日光温室和2栋智能温室,种植品种主要有无花果、葡萄等,年产绿色果蔬约4800吨,园区建设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大数据农业”软硬件系统,实现了育种、栽种、收获、销售等的全方位可视化智能信息采集管理;京东云联合蓝海生态农业合作建设“京东云智能农场”,利用京东集团在平台、营销、技术、数据、金融、供应链等领域的能力,构建起精细化种植管理模式,实现了全程可视化的溯源和监控;东营市盛元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他们围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在园区内建立了“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盛元水生蔬菜博士科研工作站”,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等一体化运营,并围绕生态旅游建立起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生态养老为一体的以“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不断延长产业链,带动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农业到打造黄河口特色农品,再到如今的智慧化农业生产园区,在盐碱土地高效“变现”之路上,这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一路高歌猛进,谱写了一曲春华秋实看东营的赞歌。

推荐阅读
  • 潍坊这些景点周边“小蓝位”全天免费停

    节假日和周末,景点周边“一位难求”问题备受关注。为保障景区周边道路正常通行,助力旅游景区停车,我市交警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限时免费停车政策,对停车时长进行了更精细化、人性化的调整,将不少限免停车位改为全天免费停车位,提高了停车位使用率,把工作做到了老百[详细]

    06-22 11-18
  • 潍坊“气质”改善幅度排名第三

    6月21日下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1年1-5月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方面,2021年1-5月,山东全省PM2.5、PM10、SO2、NO2、O3、CO浓度分别为47、89、13、32、146μg/m3和1.4mg/m3,其中,PM2.5、O3、CO浓度分别同比改善9.6[详细]

    06-22 11-16
  • 潍坊市43项社保业务实现网上办

    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覆盖人群越来越广,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00.68万人。为给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我市社保经办机构以“综合柜员制”“网上服务大厅”等为载体,43项社保业务网上办理,全面实现了广大参保群众办理社保业务“最多跑一次”“不见[详细]

    06-15 18-07
  • 首批渠化岛遮阳棚本月中旬建成 位于城区14处路口

    5月31日,记者探访了城区的几个路口看到,遮阳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城区的主要路口建设遮阳棚,是市委、市政府推出的重大惠民举措,首批14处路口的遮阳棚将在6月中旬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建设范围,目前正在选点和制定方案。[详细]

    06-01 14-50
  • 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寒亭获团体总分第一

    本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是第二届“才聚鸢都·技能兴潍”潍坊市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之一,共设置信息通信技术类、美术专业类、手工业类、服务类、非遗类五大类19个项目,其中有计算机编程、电子商务、电子装配与测试、海报设计、摄影艺术创作等12个竞赛项目,网络安全攻防、[详细]

    06-01 14-49
  • 菜博会落下帷幕 贸易额达83亿元

    5月30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2021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展会现场交易及订单贸易额达83亿元,41.6万人次到会参观,五十余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参会报道。[详细]

    06-01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