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校园文化的寻根之旅

2016-08-30 10:28:00    作者:武际金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在清平校园“清德楼”东山墙上,一段大红文字格外显眼。这段文字跟2014年的第三十个教师节密切相关。

  在清平校园“清德楼”东山墙上,一段大红文字格外显眼。这段文字跟2014年的第三十个教师节密切相关。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到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时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此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源泉。

  基于以上论点,我们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思考清平文化的主旋律。经过半年的多的溯根求源,结合学校实际,清平小学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立足于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讲,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基石。

  就富强而言,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等繁荣局面,这是对国家富强最代表性的阐释;孟子曾对想要治理好邦国的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见,丰衣和足食是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层保障;民富不但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富足,论语里就记载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富国之梦,强国之说至今让人觉得铿锵有力,荡气回肠。

  就民主而言,儒家文化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民本”思想,提倡“民本主义”,要求统治者施仁政,要求给子人民一定民主权利,“亚圣”孟子就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求统治者重视民众的自主权利;《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就文明而言,中华文明曾以仁义礼智信辐射过周边国家,曾以温良恭俭让礼敬出大国风范,曾以诗书礼乐打造了崇高的价值观念。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天下文明”等描述,唐人孔颖达注解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我国不但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有“孔融让梨”等传统故事的文明教化,还有孔子的“礼者,敬人也”、“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育。

  就和谐而言,道家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经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佛家对和谐强调“六和敬”的思想,要求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我国自古也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等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即为代表;我国既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奋斗史,也有如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水亦覆舟”的治国之道,亦有其以臣子魏征为镜的经典故事。

  从集体层面讲,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就自由而言,道家代表人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逍遥游》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是庄子思想的放飞;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是他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思想结晶;儒家孔子形容自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遵循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就平等而言,儒家经典《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平定天下、要天下太平,就包括了要人人平等、要社会平稳,平定天下的目的便是为了“天下平”;对此,孔子曾经十分严肃地教育弟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平而后清,清而后明。”;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了“等贵贱,均田免粮”的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平等的强烈愿望。

  就公正而言,早在战国时期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宋代学者朱熹说“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代欧阳询曾说“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被百姓称之为“包青天”的包拯廉洁公正,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不攀附权贵,深受广大人民的赞誉;从战国开始,荀子告诫人们“公生明,偏生暗”;到晋代傅玄写下“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唐代房玄龄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宋代苏轼作文写“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明代方孝孺所云“公其心,万善出”;清代王夫之所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就法治而言,《管子》中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韩非子》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中国文化里还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孟子》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单有法令不能自我生效、单有善教也不够理政治国。

  从个人层面讲,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就爱国而言,“以天下为己任”的全民爱国情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形成了,一首《无衣》就坚定地表达出了上下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孙子兵法》也说:“上下同欲者胜。”这里说的“上下同欲”,并不仅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强烈爱国情怀的体现。

  就敬业而言,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到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史记》的司马迁,为中国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都是敬业的楷模。

  就诚信而言,《左传》中就说,“信,国之宝也”;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宋代宰相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曾子杀猪”和“城门立木”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人无信则不立,事无信则不成,国无信则不宁。

  就友善而言,《孟子》里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诸葛亮在《论交》里说道:“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孔子提出了“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增广贤文》告诉我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左传》又告诉我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五帝中的舜毫不在意家人的虐待,而是以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了中华民族崇尚与人为善故事的美谈。

  清平小学新建于2012年6月,在建校之初,我们就对校名“清平”两字进行过解读:

  一解——太平

  汉?班固《两都赋》序:“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唐?白居易《赠梦得》诗:“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革命与文学》:“世事临到清平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可以讴歌一下太平。”

  二解——清和平允

  宋?苏轼《<王定国诗集>叙》:“(王定国)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冯古浦在西林相公席上咏牡丹云:‘诗到清平能动主,花虽富贵不骄人。”

  三解——廉洁公正

  《后汉书?鲁公传》:“迁光禄勋,选举清平,京师贵族莫能枉其正”;《隋书?循吏传序》:“吏之清平,失其所欲,虽崇其赏,犹或不为。”

  四解——平静

  朱德《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湖水清平波浪无,楼船并进路航迂” ;冰心《寄小读者》七:“我平时写作,喜在人静的时候,船上却处处是公共的地方,舱面阑边,人人可以来到。海景极好,心胸却难得清平。”

  五解——平等

  宋?司马光:“平而后清,清而后明。”;清?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十八大报告强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清平“五解”回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有许多链接于诠释,因此,将“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这也是大势所趋,学校所需。

  那么,如何落于学校文化创建之中呢?

  一是打造墙壁文化。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象化上墙,图文结合,古今融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读经典、颂诗词。精选国学经典、诗词歌赋,添加到各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校本化国学教材,让国学之风在清平掀起。

  三是民间舞蹈进校园。在市级“双鞭花辊”非遗传承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四到五种民间舞蹈传承节目,形成学校传统艺术项目。

  四是实施礼仪教育。开设学校礼仪课程,让每位清平学子知礼、用礼,礼行天下。

  五是传承节日文化。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教育活动,编制传统节日文化读本,开设传统节日课程。

  以中华文化之包容,纳世界文化之精华,固立德树人之根基,育厚德载物之公民,方为中国教育之大道。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