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在电子设备不离身的时代,充电宝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续命神器”。然而,近期无3C标识充电宝突然被“禁飞”,大量此类充电宝在机场安检堆积如山,形成荒诞的“电子垃圾景观”。更令人费解的是,“限飞不限铁”的操作暴露出市场监管的随意性与碎片性,将消费者置于信息不对称与潜在安全风险的双重困境之中。
新规的“突袭”式落地,让无数消费者措手不及。当旅客在机场被告知随身携带的充电宝无法登机时,他们的困惑与不满可想而知。既然禁用令早已实施,为何市场上仍流通着大量无3C标识充电宝?这些在机场被扣留的充电宝,又为何能出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这一系列问题直指监管链条的断裂与失效。生产端,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无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无认证的劣质充电宝;流通端,市场监管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合力,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消费端,消费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难以辨别产品真伪与质量。而铁路系统仍未禁用无3C标识充电宝,更凸显出监管政策在不同交通领域的执行差异,严重影响了监管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消费者无疑是这场无序狂欢的最终埋单者。他们不仅要承受因携带不合规充电宝被扣留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要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费焦虑。更令人担忧的是,无3C标识充电宝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其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引发短路、自燃等事故,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而机场堆积如山的充电宝,若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打造全链条防范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回收生态系统。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对生产、销售无3C标识充电宝企业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源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其次,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消除不同交通领域的政策差异,确保监管政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手段,搭建产品追溯与监管平台,实现对充电宝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此外,还应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宣传普及充电宝选购、使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与安全意识。
在回收处理环节,政府、企业与社会应多方联动,共同构建高效的回收体系。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充电宝回收,给予税收优惠等支持;企业则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建立专业的回收渠道,对回收的充电宝进行科学处理;社会各界应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引导消费者主动参与废旧充电宝回收。
无3C标识充电宝“禁飞不禁铁”的乱象,是市场监管失序的一个缩影。只有通过全链条监管、全方位回收、全社会参与,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消费者一个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让“续命神器”真正成为出行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