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潘腾宇
近来,随着高考成绩的尘埃落定,志愿填报随之开启,精准利用这个节点假冒官方身份实施的诈骗也进入了高发期,各类高考骗术层出不穷。反诈,也是一门课程,是关乎我们钱袋子和幸福感的一堂必修课,它用短信、链接、电话等做伪装,打着为你着想的幌子,处处设置陷阱,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丢分。
公安部发布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白皮书里,一组数字触目惊心。过去一年,国家反诈中心平均每天给各地推送至少66万条诈骗预警指令,相当于警察叔叔们每分钟就要跑赢458个骗子;同一起电诈案件中被骗金额最高的达1.17亿,最大和最小的被骗年龄分别是93岁和9岁;有受害者5天连续中招3种骗术,累计被骗48万元。近年来,骗子的诈骗剧本与时俱进,年年翻新。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全民反诈刻不容缓。只有用有效的反诈宣传织密全民防骗安全网,并下沉到社区等最小单元,才能让更多的人避免掉入陷阱。
6月16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潍坊各单位积极响应,开展各种反诈宣传活动。一场场接地气的宣传活动在潍坊各地铺开,在社区里,工作人员化身“反诈宣传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讲座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针对老年人群体,他们重点提醒警惕“保健品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对于年轻人,则着重介绍“网络交友诈骗”“游戏装备诈骗”等。学校内,“反诈课堂”成为热门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反诈意识和能力。不仅如此,潍坊还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反诈宣传。潍坊警方在短视频平台制作反诈短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演绎将复杂的诈骗套路清晰呈现;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反诈资讯、预警信息,让市民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诈骗动态和防范要点。这些创新的宣传方式,让反诈知识真正“活”了起来,走进了千家万户。
潍坊全民反诈的密码,就藏在这些鲜活的市场图景中。银行工作人员的“多问一句”,揭穿了“外孙车祸”的骗局,保住了老人积蓄;社区里的“三长”,紧盯独居老人的重点群体,随时发布诈骗预警;移动公司聚焦技术反制,今年6月以来,配合公安机关先后打掉“GOIP”窝点2个、查获作案设备6台、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真正的全民反诈,就是让每句善意的“多问一句”,在街坊邻里的烟火气里落地生根,用人文关怀和电子技术筑牢全民反诈的立体防线。
全民反诈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争,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越来越多的潍坊市民主动加入反诈志愿者队伍,他们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协助开展宣传工作,分享自身经验,还有不少市民积极向警方提供线索,成为打击诈骗犯罪的“编外力量”。只有形成这种“人人反诈、人人参与、人人宣传”的良好氛围,才能让诈骗分子如同过街老鼠,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