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孙永莲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潍坊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潍坊青州市、潍坊诸城市、潍坊寿光市、潍坊昌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当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再次落地潍坊,这座“镶嵌”在齐鲁大地千年之久的文化名城,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荣誉的延续,更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深层智慧。从古到今,在这片诞生过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文人情怀的土地上,一代代的潍坊人用智慧与情怀,将文明基因一针针织进城市发展的“经纬”,让传统与现代在时空碰撞中绽放出璀璨的文明之花。
全国文明城市,是潍坊8000年文明脉络的现代演绎。从青州古城墙的斑驳砖石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鲜活印刻,从十笏园的诗意园林到高密扑灰年画的古朴韵味,千百年来,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潍坊的智慧在于,她没有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而是以各种形式融入现代社会,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日常。奎文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古风建筑与现代商业业态共生共荣,打造的繁华街区成为来潍必去“网红打卡点”;青州博物馆推出冰箱贴、“状元题材”文创、香插摆件等200多种文创产品,实现游客带“文物”回家;郑板桥纪念馆改造后配备全息投影技术、AI互动技术等系统,让游客能近距离观看“板桥审案”的风采。这种“活化传承”的案例,正如“雨后春笋”般在潍坊持续落地,让根植于城市文脉中的文明基因,以最直观、最受欢迎的状态传承延续。
全国文明城市,是潍坊940万市民共同凝聚的文明自觉。在潍坊,文明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而是市民自发形成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来源于从小深入基因的尚德教育,更来自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
180万人的“红马甲”志愿队伍,构筑起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网络;“百姓说理茶社”的民主协商、社区议事厅里的共治共享,见证着市民从被管理者到管理主体的角色转变;当广大市民争相为城市治理贡献“金点子”,当出租车司机自发成立高考志愿护考队,当斑马线前主动排起礼让行人的车队,当83岁的老太太精神矍铄地对着镜头说起英语,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已深深植入每个市民的精神血脉。这种内生式的文明生长模式,正是潍坊实现文明创建常态化的源头动力。
全国文明城市,是潍坊服务民生新范式的鲜活实践。它见证着城市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让民生福祉在文明浸润中持续升温。
老旧小区改造让数十万“老居民”过上“新生活”;宝通街高架桥、渤海路快速路的建成让市民出行搭上了“快速通道”,1000余处口袋公园打造了家门口的“诗与远方”;零工客栈让自由务工者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70余家超然书房成为市民的“精神食仓”。潍坊用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文明在“面子”与“里子”的细节提升中交融共生,展现出一代代城市治理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治理智慧。
从“创建”走向“生长”,从“管理”升华为“治理”,潍坊的文明之路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明城市不是荣誉榜单上的昙花一现,而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生态,这种社会生态里的人有很高的价值感和幸福感,而维持这种生态需要社会的参与,更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