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据报道,在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毛家埠村的村委会里,多名妇女围坐在长桌前,手中的钩针上下翻飞,五彩毛线渐渐变成栩栩如生的花朵、玩偶、家居装饰品。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因钩针编织产业的兴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巧手村”。自2022年10月启动钩针技艺培训项目以来,村里妇女们从零基础起步,仅用两年时间便实现“万物皆可钩”,编织出一条产业振兴的特色发展路。
在毛家埠村的钩针下,一根普通的彩色毛线正在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现代寓言。从留守妇女手中的针线到直播间里的爆款商品,这个传统村落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产业蝶变。这场变革不仅织就了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更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绣出了独特的针脚。
毛家埠村的振兴之路,本质上是传统农业文明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创造性对话。当留守妇女拿起钩针,她们同时打开了对接现代市场的金钥匙——手工钩织的向日葵不再是单纯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文化符号的商品载体。
毛家埠村的成功,始于对村民需求的精准把握。村“两委”在走访中敏锐察觉到留守妇女就业意愿强烈却缺乏技能的困境,没有盲目跟风发展产业,而是经过多方考察,选择了钩针编织这一门槛低、成本小且市场潜力大的手工艺项目。这种从实际出发、以民为本的决策思路,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需要深入调研、精准定位,找到契合村民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产业方向。
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毛家埠村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智慧与温度。打造“芳华钩织小屋”提供学习平台,邀请专业老师从基础教起;设立“巧手积分榜”激发学习热情,鼓励村民自发成立设计小组研究市场热销款式;协调日常服务、对接业务,为承接订单保驾护航。这些措施环环相扣,既注重技能传授,又关注积极性调动和市场对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培育链条。它告诉我们,乡村产业发展不能“一引了之”,需要配套完善的服务和激励机制,让村民真正掌握技能、融入产业、获得收益。
从经济效益来看,钩针编织产业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村民人均一年增收七八千元,手勤者甚至能达一两万元,村集体通过成立公司、直播卖货等方式,一年也能增收五到六万元。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让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丰富了生活,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毛家埠村的钩针编织产业,还在销售模式上大胆创新。通过直播带货、摆摊夜市、工厂订单合作、社区展销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网络。特别是直播卖货,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手工艺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莓有烦恼”等充满创意的产品,更是巧妙结合流行文化,以独特的设计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这启示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乡村产业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思维,创新营销模式,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提升市场竞争力。
毛家埠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城市文明的单向输入,而是乡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那些穿梭在彩线间的钩针,既勾勒着传统工艺的纹样,也编织着数字时代的密码。当“看得见的品质”遇见“看不见的市场”,当留守妇女的巧手遇见直播间的流量,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宏大空洞的口号,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
这启示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应该是在尊重乡土本底的基础上,让现代文明要素与传统生产智慧实现有机嫁接,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