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包婷婷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从“世界工厂”向“智造强国”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关乎国运的转型升级中,山东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以460万高技能人才的总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但当求人倍率突破2.1的数据摆在面前,我们清醒看到: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阿喀琉斯之踵”。山东出台的17条“硬核”举措,既是对现实痛点的精准施策,更是为全国破解“技工荒”提供了创新样本。
政策创新打造人才培育新生态。山东在省级层面明确技工院校“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这看似寻常的定位调整,实则是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认知的革命性突破。当社会还在争论“蓝领白领”的社会地位时,山东已用每年5600万元的财政专项投入,建立起覆盖13所优质技工院校、54个优势专业的奖补体系。这种政策定力,让技工教育从“兜底教育”转向“精英教育”成为可能。
产教融合激活人才供给新动能。面对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达30%的人才缺口,山东87所技工院校的应对之策颇具启示。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设置上,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冠名班”,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歌尔股份与潍坊技师学院联合开设的“微电子工匠班”,学生大三即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参与项目,毕业时70%获得高级工证书,这种“车间即课堂”的培养模式,让人才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
制度破冰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人才供需的动态平衡机制。山东建立的技能人才需求预警系统,通过分析求人倍率数据,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当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时,系统自动触发专业扩招指令,这种“数据驱动”的调控机制,使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保持同步。更深层次的制度突破体现在评价体系改革上。青岛推行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允许海尔等龙头企业自主认定技师资格,使技能评价标准紧贴生产实际,极大释放了人才创新活力。
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山东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技能人才培育不是简单的数量竞赛,而是需要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当“金蓝领”能像“白领”一样获得社会尊重,当技能价值得到市场真金白银的认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困局自然迎刃而解。这种以制度创新破解结构性矛盾的探索,不仅为山东建设技能人才高地注入新动能,更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