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研之考研政治:试题密押之(三)
2013-01-04 17:21:00 作者: 来源:跨考教育 我要评论
[提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第七章客观题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十八大关于改革的表述
2、实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第八章客观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所有制、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3、公有制实质和核心、实现形式
4、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
6、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十八大
7、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如何推动
8、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基础、核心、动力;生态文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八章主观题
1、材料: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考点:
(1) 结合材料,阐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内涵。
(2) 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案:
(1)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第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第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第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材料: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2010年2月4日 《人民日报》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考点:
(1) 结合材料,分析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怎样的要求?
答案: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材料: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考点:(1)把生态文明加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原因何在?
(2)我们应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塑造美丽中国?
答案: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大气、土壤等污染较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而这些问题已经对科学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
(2)第一,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更多新闻:
- "爱你一生一世" 各地新人扎堆领证(图)2013-01-04 13:00:00
- 2013年考研之考研政治:试题密押之(四)2013-01-04 17:21:00
- 考研必读:2013年研究生考试英语答题方法2013-01-04 17:20:00
- 2013年考研考试过程中各科目答题提醒2013-01-04 17:20:00
- 考研必读:2013年研究生考试政治答题技巧2013-01-04 17:20: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