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 09:15: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小阿陀村的一位村民在读进士碑上的文字。
我市在明清两代曾出现过很多进士,但是完整保存下来的进士碑并不多。近日,在安丘市官庄镇小阿陀村后山树林里,一块清初的进士碑引起了村民的注意。11月13日,记者现场采访发现,这块进士碑保存完整,字体清晰,曾经被村民当作石板砌在渡槽上。对此,专家表示,这块进士碑有重要文献价值和文物考察价值,建议当地妥善保护。
石碑保存完整,而且字体清晰
13日上午,记者来到安丘市官庄镇小阿陀村,在该村后山一片小树林里,见到了被村民引以为豪的进士碑。这块石碑保存比较完整,约有2米高,宽约0.7米,厚约0.3米,带有底座,正面刻有碑文。记者观察发现,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但是上面的碑文仍然非常清晰,不过石碑上的花纹有些模糊。
该村村支书孙志军说,根据族谱上的记载,这块进士碑上的原文为“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前文林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知县大计卓异徇良第一隆吉孙公之墓。康熙十三年三月三日立。”距今已340年。
官庄镇政府工作人员李兴华告诉记者,这块石碑的主人是孙家栋,字隆吉,清初顺治年间进士,碑是他的子孙所立。“孙家栋中了进士后,被派往义乌县做知县。”李兴华说,相传孙家栋在去义乌上任时,前任知县已经不告而别,义乌县出现了严重财政赤字,孙家栋没有给老百姓增加税赋,而是将老家里的田产卖掉来弥补财政赤字。孙家栋在任时清正廉洁,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村民从祖辈传下来的故事中都知道这段往事。”李兴华说。
做了40多年渡槽板得以幸存
李兴华说,这块碑一直立在该村的后山,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搬运到了村西北角的水库上,砌在了渡槽上。“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里很多石碑都被砸破,这块石碑由于个头比较大,正好可以当渡槽上的石板,所以就被砌在了渡槽上。这才避免了被破坏的命运。”李兴华说,这块石碑近2吨重,当时是30名大汉才将石碑抬起来的。
李兴华指着进士碑上面的泥土说,字体凹槽里存在的泥土,正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有村民想把泥土清理掉,被我制止了。泥土也是石碑经历的一部分。”
这块石碑在渡槽里躺了40多年后,几名村民想起了它。“有村民认为石碑比较珍贵,便将其抬了出来,重新放到了村后的山林里。”李兴华说,最近村里修族谱,有村民提起这块碑,他来到树林里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块进士碑。
得知村里古代出过进士,不少村民跑来看个稀奇,有的家长让孩子摸石碑,沾沾“灵气”。“幸亏当时没破坏。”村民孙希安笑着说。
◎专家评估
文献价值较大
建议妥善保存
那么,这块进士碑有怎样的价值?对此,潍坊市党史办副主任吕俊峰表示,明清两代潍坊地区出现过数百名进士,但是保存下来的进士碑并不多。
“这块进士碑保存完整,字迹大而清晰,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吕俊峰说,从碑文“赐进士”三个字上看,碑主人应该是当年科考的六七十名。另外,这块进士碑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他建议该村或者镇主管部门进行妥善保存。
看到该碑的照片后,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文物鉴定委员孙敬明表示,清朝从顺治四年开始科举考试,而孙家栋作为顺治年间的进士,在整个清朝算是比较早的。在文献上,确实有关于孙家栋的记载,并且他在义乌县离职后,将当年的《义乌县志》带回了安丘,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在安丘发现。这块石碑的发现以及上面的文字记载印证了确有其人,并且石碑保存完整,有一定的文物考察价值。(文/图 记者 邓永杰)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