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潍坊之文化篇⑥|陈介祺:金石学界的“山斗”

2024-01-13 06:51:3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姚双玉

  编者按: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我们生在潍坊、长在潍坊、扎根在潍坊,这里的山水有灵性,城市有底蕴,街巷有故事,生活有烟火,一草一木让我们心欢,一砖一瓦让我们心安。即日起,大众网潍坊推出《爱上潍坊》系列报道,观美景、品生活、探街角,共同寻找爱上潍坊的N个理由。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潍坊报道

  历史文化是潍坊的灵魂,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潍坊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潍坊软实力的魅力。潍坊,一直都是金石文化重镇,这些铭记在金属器物或石雕碑碣上的“活历史”,让潍坊文化愈加醇厚。提到金石文化,就不得不提“金石大家”陈介祺,鲁迅曾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陈介祺雕像(图源:网络)

  提起陈介祺,潍坊人并不陌生。潍城区芙蓉街77号,安静地伫立着一座清代建筑,因其珍藏过万余件文物珍品,被称为万印楼,由陈介祺创办。陈介祺是潍县人,生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13岁时就以《白莲花诗》受到金石家阮元的赞赏,19岁时“以诗文名都下”,29岁,考取内阁中书,开始当官生涯;33岁会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

  金石中的“金”,是铜的意思,一般指有铭文的铜器;“石”指有文字的石刻。年轻时的陈介祺,就十分喜爱金石,“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器、秦汉印即好之。”他从19岁开始收藏金石,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古印一项就达7000余方。

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图源:网络)

  陈介祺最著名的收藏品非毛公鼎莫属,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腹内壁有铭文32行497字,为成熟时期的金文,铸录了宣王任命毛公歆为“冢宰”的册令全文,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镇院之宝。1852年,陈介祺花了千两银子买下毛公鼎,并把毛公鼎带回潍县,藏在乡下村子里。据传,毛公鼎由陕西一村庄的村民挖出来,当时北京最大的古董店铺是永和斋,店里两兄弟苏兆年和苏亿年听到消息后赶到陕西,用300两白银购得古鼎。陈介祺得知后,以三年俸银即1000两银子从二人手中购入,随后将毛公鼎带回潍县,秘不示人,只给几位朋友文字拓本作为研究。

毛公鼎(图源:网络)

  1853年,咸丰帝命前朝旧臣助捐军资,陈家被要求捐四万两银子,无奈之下,陈介祺变卖家产“代父认捐”,卖掉开在外省的几处当铺,多方筹措,才把捐资交上。陈介祺因此看清朝廷的腐败,同时也疲惫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1854年,他借母亲病故回乡奔丧的机会,辞官回到潍坊乡下。1860年,陈介祺在潍县县城建起一处新的宅院,占地约1公顷,其中就有“万印楼”与“十钟山房”,还在不起眼的地方设计了储藏处,从此专心投入金石学研究之中,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十钟山房印(图源:网络)

  辞官后,他以集古、鉴古、释古、传古为己任,著述《十钟山房印举》等70余部,所藏钟鼎彝器金石铭文为“近代之冠”,在中国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文献学的学术发展史上,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人物,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万印楼”也被视为金石圣地。

万印楼(图源:网络)

  近年来,潍坊市围绕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重塑“万印楼”印学地位,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经历百余年风雨的“万印楼”再次成为金石圣地。如今,陈介祺艺术节和陈介祺金石文化周已经成为国际金石文化的年度盛会,潍坊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金石文化聚集地和交流中心,“金石之都”的文化名片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