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潍坊新闻

潍坊10年:公共财政日益健全 涉民支出频现亮点

2012-10-30 14:01:00    作者:范素娟 都镇强   来源:大众网潍坊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大众网潍坊10月30日讯(记者 范素娟 都镇强)随着潍坊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税收入亦不断攀高。据悉,十年来,潍坊财政收入增长5倍,而在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的强力支持下,潍坊公共财政体系日渐完善,教育、社保、医疗、三农等支出不断攀升。

  十年间 教育支出不断增加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仅在2008年,潍坊各项财政支出中,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农林水支出、环境保护等支出就突破100亿元。而在三年后的2011年,潍坊全市仅教育一项财政支出就达96亿元。

  据潍坊市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从2002年起,潍坊市财政局累计筹集资金2.5亿元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对全市近两千所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高现代化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加强职业教育重点学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对此,家有两个孩子的李女士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大女儿上初中时,尚需要缴纳学杂费、书费等各项费用,而到2007年,儿子上初中时,学杂费、书费已经成为了“历史”。

  2007年,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潍坊92.8万名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68万农村学生全部免费用上了国家教科书,6700多名困难寄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补贴,近1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资助,多年来的“上学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十年间 财政不断助力社保建设

  2001年以来,按照“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思路,潍坊市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层次体系建设、从多头管理到统一规范,逐步得到完善。

  记者获悉,到2008年,潍坊市13.6万人纳入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建立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

  2009年,潍坊中心城区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260元,农村每人每年900元以上。农村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和22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73%。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

  据介绍,2011年,潍坊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已达25.0亿元,并设立政府救助和群众工作专项资金,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给予特殊人群更多救助和关怀。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构建覆盖全部适龄人群的就业保障体系,支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和创业培训;通过财政贴息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医疗保障城乡全覆盖

  记者注意到,在潍坊不少农村,村民去医院看病时,都习惯掏出一个“合作医疗本”,这得益于潍坊从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到2008年,全市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城镇医疗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2011年,围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政府保障责任,潍坊市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26.2亿元,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并相应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同时,记者了解到,潍坊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免费提供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523种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累计建成标准化卫生室3185处,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低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年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越来越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执行,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潍坊逐步健全惠农补贴政策体系,到2008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补贴项目增加到13项,累计补贴金额20以上亿元,其中粮食直补每亩达到14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达到72.78元。

  2011年,潍坊市投入2.3亿元,实施小型农田重点县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投入1.1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入1.1亿元,新增3.5万沼气用户,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筹集4亿元,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同时,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7.7亿元,增加农民直接收入,更加体现政府与农民分配关系由“取”到“予”的转变。

  十年来,潍坊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农林水支出、环境保护等民生支出逐年加大。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民生建设,努力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构建起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民生投入保障体系,成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沈广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