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潍坊新闻

加快"四个潍坊"建设步伐 建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

2012-05-26 09:5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建设创新型 科学发展观 文化强市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构建和谐
[提要]“四个潍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抓住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明了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方向和重点。

  城市名片

  世界风筝都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市情概况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辖4区、6市、2县,设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陆地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5.5万。

  近年来,潍坊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创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541.9亿元,增长11%;实现财政总收入466.8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3.9亿元、增长2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77.9亿元、增长28.5%;固定资产投资2603.2亿元,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8亿元,增长17.3%;进出口总额140.9亿美元、增长19.9%,其中出口103.7亿美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8元、10409元,分别增长14.4%和17.3%。今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繁荣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

  牢牢把握发展大局和前进方向

  春节后,潍坊相继召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代会、市政协会,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新的跨越、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四个潍坊”、实现“六个新跨越”、强化“四个战略支撑”的战略任务。其中建设“四个潍坊”,就是建设创新潍坊、文化潍坊、生态潍坊、幸福潍坊。

  建设“创新潍坊”。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和战略资源。着力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活力和人才支撑力,促进创新创造创业创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建设“文化潍坊”。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潍坊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文化力量,提升人文素质,打造诚信品牌,显著提升先进文化引领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城乡社会文明水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建设“生态潍坊”。生态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宜居宜业的内在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活创业环境,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打造优美的自然生态、和谐的人文生态、优良的社会生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建设“幸福潍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我们的不懈追求。着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方便的医疗、充分的就业、完善的保障、满意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对环境的舒适感、对社会的公平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满足、安居乐业、社会公平、人文关怀的幸福城市。

  “四个潍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抓住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明了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面加快三次产业优化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发展工程,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等重点领域,推动新兴高端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式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4.9%。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和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产业达到4个、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二是全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水平并重,加大投入、拓展空间、丰富业态、优化环境,重点推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去年,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748.9亿元、3001.5亿元,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市场达到36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5%。三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安全、优质、高效、品牌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安全保障、科技带动和品牌培育,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20万亩、品牌达160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加快蓝黄“两区”建设。抓住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两个国家战略机遇,精心谋划、加快推进,努力培植科学发展新优势。一是优化发展布局。按照国家和省里蓝黄“两区”发展规划,确立了“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即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带,把中心城区及周边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引领主体,以东南、西南组团为两翼,以各县市区和重点园区为多点支撑,加快形成海陆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二是实施重点突破。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主战场,强化蓝色、高端、高效、生态发展理念,突出港口、产业、新城、生态四个战略支撑点,全力加速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北部滨海地区累计完成投资1628亿元,配套面积293平方公里,在建过亿元项目275个,其中去年新开工269个、总投资1100亿元。滨海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抓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潍坊港实现国家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突出抓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着重培植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临港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突出抓滨海新城建设,加快科教、商务、商住、旅游四大功能区建设,打造渤海南岸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目前,科教创新区已有25所院校入驻、16所开工建设,高档商住区已启动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加快全面融入。各县市区以经济园区、重点企业为载体,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向蓝色经济拓展、向海洋产业进军。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价值和带动力。实施规划布局提升、功能品质提升、产业素质提升、环境提升“四大工程”,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9平方公里,人口129万。二是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着力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各有强项、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寿光、诸城、青州、高密四个市进入全国百强,去年寿光、诸城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省前五名。三是加快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突出抓好镇域产业发展,搞好园区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去年完成镇域产业投资1801.6亿元、增长23.1%,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镇街达到54个。深化强镇扩权改革,把84项县级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增强了镇域发展活力。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引进股份制银行6家,成立了4家投融资平台,发行全国首家市级中小企业集优票据,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和首个文化产权交易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9家,总数居全省首位,天津股权交易所潍坊交易中心成功组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抓好农村社区体制创新,全面推行诸城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农村社区906处,基本实现全覆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市、区一体化审批机制和审批提速年度目标责任制,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潍坊出口加工区升级为我国第14个、省内首个综合保税区。

  全面加强各领域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和战略资源,着力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创新创造创业创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个,重点实验室12个,产学研联合基地126个,所有省级开发区全部建成运营高新技术孵化器,加快向高新技术园区转型。高新区新兴高端产业发展“63513”工程被确定为全省示范工程,列入省以上科技支持项目143项。盛瑞传动8AT和歌尔声学智能电声器件项目新列入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专项。潍坊市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努力打造文化强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潍坊打造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强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注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诚信潍坊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围绕迎接十八大的召开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浓厚氛围。

  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大力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文化保障能力,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开放,农家书屋提前两年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全覆盖。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4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去年完成文化产业投入468.32亿元、增长23.5%,其中核心层投入309.77亿元、增长36.2%。成功举办第四届文展会和首届中国画节。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主要举办城市和分会场之一,成立了十艺节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筹备工作方案,确定了重点打造剧目,对十艺节社会文化创作进行了广泛发动,在全市掀起“群星奖”创作的新高潮。突出抓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响“好客山东、逍遥潍坊”品牌。去年,共接待游客363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1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步伐加快。加快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单位向管行业、从管直属向管社会文化发展转变,实现管办分开,增强发展活力。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全部成立、运行,重点新闻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妥进行,文化产权交易所投入运营。连续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优美的自然生态、和谐的人文生态、优良的社会生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总量减排措施严格落实。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节能优先、环保优先,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9个,重点调度的83个减排工程全部建成投运,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计划的11家企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规划建设了41个低碳示范社区。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区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了10个循环型经济园区、61家循环型企业,形成了20种循环经济模式。今年全市规划了79项重点减排工程,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企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中水回用项目等,总投资24.9亿元。

  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今年确定为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年”,突出抓好工艺废气异味、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尾气防控四大重点。进一步明确县市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在大气污染部门联防联控机制中的监管职责、任务分工,集中整治小型燃煤锅炉,年内完成100台小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全市热电、钢铁等重点企业52台35吨以上大型燃煤设施,全部完成安装脱硫脱硝设备和工况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加强重点片区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市县两级空气质量监测网络,16个重点片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狠抓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境内重点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每年动态保持生态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完成了103处生态林场建设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全面落实“抓巩固、防反弹、再提高”各项措施,力争2-3年境内23条重点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水质,今年7条省控重点河流水质COD和氨氮浓度分别控制在45mg/L和4.5mg/L以下。全市25座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处理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潍坊市小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被省政府列入2012年全省“二水一气”重点环保工作。

  环评审批和执法监管全面加强。按照“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环保审批红线(禁止类)和黄线(控制类),坚决杜绝新上“两高一资”项目或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市里确定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根据违法事实分别采取执法约谈、挂牌督办、经济处罚、停产整改、关停取缔等措施。今年将在中心城区聘请100名特邀环保监督员,搭建畅通民意的“绿色通道”,促进环境监管关口前移,打造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的环境监管网络,实现环境保护区域全覆盖。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满足、安居乐业、社会公平、人文关怀的幸福城市。

  大力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坚持富民优先,坚持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每年都向群众承诺办好民生领域“十件实事”,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1.9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3%。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7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30元和每年1907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保障性住房3万套,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提前完成省定任务。

  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事业。建立完善社会事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增加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去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2.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打造享誉全国的宜学名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最近,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正式签订了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提高到25元。高度重视人口控制工作,人口合法生育率达到97.7%。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城市社区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标准化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十进社区”,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常态化治理防范机制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入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潍坊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了市、县两级群众工作委员会和市县镇村四级群众工作联动网络,确保群众工作在各个层面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具体落实。健全完善市县级领导联系点、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部门包村帮扶等制度,建立完善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党员目标承诺、志愿服务等制度机制,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深入排查和整改落实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全面实行群众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严格督查落实和责任追究,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来源大众日报)

王亮家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