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潍”度丨22年探索!潍坊蹚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4-05-21 14:59: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姚双玉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潍坊报道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如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潍坊找到了答案。

▲潍坊市启动“亲子共成长”工程(图源网络)

  2002年,潍坊启动家庭教育“亲子共成长”工程,邀请20多位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先后举办了32场“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系列报告会。自那时起,一场关于推进“协同育人”的计划在潍坊徐徐铺展。

  如今,潍坊建立起“党政主导、专业引领、课程推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市域一体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2月23日,潍坊申报的《市域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荣获国家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在教育领域,交出一份“潍坊答卷”。

  完善架构,健全机制保障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涉及面广,其中“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

▲30个部门、组织联合成立潍坊市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图源网络)

  为了破解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潍坊创新组织架构,建立起高效运行的组织保障机制。2017年,市政府批准市教育局设立全国第一个家庭教育科,负责全市家庭教育工作;2022年,成立潍坊市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由潍坊市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等30个部门共同发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潍坊先后成立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家庭教育科等专责组织机构,统筹推进全市工作;在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总协调员和“家长驿站”,在社区设立教育服务岗和教育协调员;组建市县两级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厘清部门协同育人职责,解决协同育人统筹协调不够、缺乏统一组织体系的问题。

  为了确保措施落到实处,潍坊还搭建起评价体系。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市政府对县政府履职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并配套建立督导评价、家长满意度调查、政策激励、示范引领和家长课程巡课视导等系列制度。同时,把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市政府教学成果奖、立德树人标兵、优质课等重大奖项评选范围,还联合文明办、妇联等部门开展“最美家庭”“潍坊好家长”评选,营造“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社会氛围。

  在机制的保障下,协同育人得以顺利开展。

  抓牢核心,提高育人能力

  3月29日,寿光“家长学校春季开学第一课”在田柳初中开讲,课后,七年级学生家长深受触动。据了解,从3月开始,寿光市传统文化讲师团的80多名志愿讲师,利用1个月时间,到各初级中学开展了家长学校春季开学第一课专题宣讲。课程内容由寿光市传统文化办公室统一设计和制作,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成长、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重要作用着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引导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覆盖学生家长11000多名。寿光的成功案例,是潍坊推行家长学校的一个缩影。

▲寿光市家长学校工作会议召开(图源:寿光教育)

  为了提高家庭育人能力,潍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都设立了家长学校,校校设立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建立起分年级、以班级为实施单元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吸纳社会组织、智库机构等专业力量,每年开展“父母大讲堂”“家庭教育乡村行”等活动,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城乡全覆盖。

  为了保证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专业性,潍坊先后出台《潍坊市家长课程标准》《潍坊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创建标准》《潍坊市家庭教育示范校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标准和制度文件,建立一年四次八课时的家庭教育课时标准,其中14项标准获国家标准委认证。同时,建立了300多人的全国知名专家资源库,组建起集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志愿者服务4个层面的梯队式、专兼职结合的本土团队,每年开展家庭教育素养和指导服务能力提升全员培训,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把握关键,凝聚协同合力

  教育是复杂又系统的工程,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家校社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做好家校社协同教育,关键还是在“协”。

  家庭教育发于蒙童,启于稚幼,是孩子真正性格养成、品性端正的根基。22年来,潍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历经了“唤醒普及、标准化与规范化、个性化与特色化、共建共治共享”4个发展阶段。家长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教育的“主角”,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当“甩手掌柜”将孩子扔给学校,要与学校同向发力,共同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随着百万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潍坊全面塑造了区域优良育人生态,在协同共育的影响下,潍坊教育环境越来越好,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关系越来越和谐。

  在山东省三次学生课业负担调查中,潍坊学生课业负担最轻,在全省22项“双减”监测指标中,潍坊有17项全省第一,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潍坊样态”;凭借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同向的优势,推动了校长职级制改革、中考改革、督导改革、评价改革等稳步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上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度10年内从70.20%降至35.60%,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从11.28%升至36.96%,潍坊学生的综合素养比赛成绩保持全省前列。

  护苗引航长路漫漫,协同育人任重道远。22年来,潍坊把校家社协同育人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之一,全力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以破竹之势高速发展,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