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大学生之死

2016-08-27 10:5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同一个地区,同是大学生,同是遭遇电信诈骗,又同是在开学前,相隔仅仅四天,最终同是以失去生命为结局,令人震惊和心痛。

  网上看到两则不同的的新闻,却惊人的相似。

  新闻一:山东临沂一名即将踏入大学的女孩徐玉(化名),遭遇“171”开头的诈骗电话,9900元学费被骗光。徐玉在报案回家途中晕厥,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新闻二:山东临沂,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的一名大二学生宋宁(化名)因遭遇一起电信诈骗,回校前夕猝死在家中。

  同一个地区,同是大学生,同是遭遇电信诈骗,又同是在开学前,相隔仅仅四天,最终同是以失去生命为结局,令人震惊和心痛。

  第一时间看到这样的报道,脑海中掠过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怎么会被这样拙劣的诈骗手段套住呢?

  对于骗子,我们是无法将其隔绝在社会之外,他们的存在有其各方面的因素,即使是在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和社会也是难以杜绝的,因此,我们今天不谈骗子的问题,只谈当事人,只谈教育。

  我们看到,受骗的是两个大学生,一位是南京邮电大学新生,一位是山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分属于一本和二本学校。可以说,能够走进这两所大学的孩子不是“笨小孩”。那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尤其是我们这些教育者。

  思考之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信息辨识能力严重缺失。当下的孩子们,从踏入校门甚至是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就被装进了一个“口袋”,这个“口袋”只有一个出口,那就是高考。于是,每一个孩子都被送上了“考试”这条生产线,不断地经历一个个生产流程,从小学到初中,最后到高中,一部分“产品”在中途被“抛”了出来,剩下的千军万马最终都被输送到了那一个出口处,然后分拣到各类大学。在这条生产线上,拼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心知肚明。于是,催生了所谓的“高考加工厂”和千奇百态的雷人口号。

  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当下的教育步入了“考什么教什么”的误区。当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时,当高考还处在不加思考的知识搬运状态下,学校教育就必然被“捆绑”进机械死板的模式中。搬什么?当然是学科知识,当然是考试课程。于是,那些与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就被“边缘化”了。其实,类似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与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艺术审美、道德与法制、安全教育等课程也是孩子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所必不可少的,这更是当下热议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些,恰恰也是徐玉和宋宁所欠缺的,他们在信息辨识方面的“短板”导致了上当受骗。

  思考之二:针对学生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和衰弱,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新定义。由此看来,良好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中小学学生而言,现在和未来要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和变化,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学会认识和悦纳自我,学会调控、释放自己的情绪,善于人际交往与沟通,在不断地试错中磨练自己、成长自己,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和享受生活。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面对未来人生、事业的“金钥匙”。因此,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都应该重视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现实却总不那么尽如人意,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贫瘠、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的缺失、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都严重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因此,对家长、教师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尤其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就成为重中之重。否则,即使学校配备了各种心理辅导教室和相应设备、资源,无人会用、无人可用,那也只是耗费了大量的资金的一堆废品,形同虚设而已。另外,出了必备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之外,普通教师基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位,还用像某些“文明监狱似的学校”那样铁窗钢栏吗?那只是防得住身却防不住心的拙劣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怜徐玉和宋宁,如果他们有最基本的情绪调控、释放能力,如果他们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在问题出现时有人能够帮助到他们,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发生。

  思考之三:社会呼唤犯罪案件的前置预防。今天,网上曝出新消息:公安部A级通缉徐玉案三名在逃人员,提供有效线索或奖五万!2016年8月19日,犯罪嫌疑人陈文辉伙同陈福地、郑金锋、熊超、郑贤聪、黄进春等人冒充教育局干部,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骗取山东省临沂市群众徐某9900元。现犯罪嫌疑人陈福地、郑金锋、黄进春已被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文辉、熊超、郑贤聪三人在逃。

  看到这则信息,心中获得少许安慰,但,转念一想,也顿生一个疑问:如果骗子把钱骗了,而没有出人命,公安机关会不会也能这样迅速破案呢?会不会也悬赏五万追查线索呢?还有多少人在用自己的无知养活着众多的骗子呢?

  这个事件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还有多少这样“亡羊补牢”的遗憾?还要用多少条生命的代价唤起人们对电信诈骗惩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血的代价来偿还在人培养过程中的缺失,就像幼儿园校车事故、学校楼梯踩踏事件、校园火灾伤亡事件等等,每每都是意外伤害发生之后才开始蹦起松弛的神经,才开始建立各种规章和制度,这是对生命的亵渎,这是对责任的无视,应该引起各方的密切关注,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要有作为,会作为、敢作为!要大力推进责任前置而不是只有事后的责任追究,这是对社会、对生命的应然担当。

  默默地祈祷,逝去的生命一路走好!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王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