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零拒绝”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2016-07-22 09:42:00    作者:武际金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今天参加一个会议往回赶,途中想着今天的随笔要呈现什么。前两天连续做了学校“零管理”模式中的“零考勤”、“零批评”的相关解读,今天应该将“零拒绝”再做一个较完整的诠释了。于是,我又从手机备忘录中调出一个材料看,是关于世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

  2016年7月21日 暑假第十五天

  今天参加一个会议往回赶,途中想着今天的随笔要呈现什么。前两天连续做了学校“零管理”模式中的“零考勤”、“零批评”的相关解读,今天应该将“零拒绝”再做一个较完整的诠释了。于是,我又从手机备忘录中调出一个材料看,是关于世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

  在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大会上,“教育2030行动框架”发布,教育的使命被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不让任何人掉队。

  相关材料还显示一个文明社会的两个重要指标:优秀人才价值是否充分实现;弱势群体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

  这两个材料都涉及到了一个共同的群体——弱势群体。而在这个弱势群体的范畴中,有一类属于残障人,其中包括残障儿童。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构建适性保障体系、提供公平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建构全纳教育运行机制,为特殊群体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教育公平。

  一、源于爱,基于法,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

  一是关爱孤残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2012年9月,伴随着学校建成后新学期开学,9名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入校随班就读,这也开启了普通学校一次大批接收福利院儿童入校随班就读的先河,这些孩子们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福娃”。自此,凡符合入学条件的孤残儿童,学校都无条件接收,编入正常班级,和正常孩子们一起上课读书。2015年,学校又将没有条件走进学校校门的残障儿童纳入学校支持体系,推进送教上门制度,为其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每学年不少于90课时。于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残障儿童界定为三种类型:随班就读;间歇到校;送教上门。如今,已有20名“福娃”随班就读,10名“福娃”开始在家上课。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零拒绝”诠释大爱情怀。尽管接收这些孩子会给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学校还是毫不犹豫地接收了这些孩子,这一切只是源于对这些柔弱生命的爱,源于教育者的良知,源于“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心中有法”的教育追求,更源于一个简单的认知:孤残儿童应该拥有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正是这种大爱情怀催生了学校一项新的管理制度——“零拒绝”制度,这是继学校创新“零考勤、零批评、零距离、零分数、零监考、零作业”幸福管理模式架构之后的又一个管理制度创新。所谓“零拒绝”,就是指学校无条件接收市儿童福利院以及社区中身有残障但可以坚持正常学习的儿童进入学校,和其他学生共同编班,让身有残障的孩子们享受到普通的教育。也正是这种大爱情怀催生了学校全纳教育的全面启动、实施和落实,促进了大爱文化的形成与凝聚。

  三是因材施教,提供面向全体的公平教育。接纳特殊儿童不难,难的是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让这些孩子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殊儿童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这些问题对于学校教职员工来说还有些茫然。为了更好地开展全纳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们开始研究、学习特殊教育知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将培养“残而有为”社会小公民作为全纳教育的目标,将“促其成长、援其自我发展”作为培养理念,秉承“平等加关爱”原则,将“五个突出”和“五种给予”作为全纳教育的工作策略。“五个突出”,即突出个别化教学,突出特长训练,突出多元评价,突出家校结合,突出师资队伍建设。“五种给予”,即给予自信,和孩子们同步发展;给予任务,和孩子们共同学习;给予方法,和孩子们同步成长;给予机会,和孩子们分享成功;给予关爱,和孩子们同享阳光。正是因为基于上述策略,全纳教育在学校开展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

  二、付于行,聚于力,让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亲情式管理,感受家的温暖。为了让残障儿童体验到家的温暖与亲情,学校实行“家庭式亲情管理”,为每位“福娃”组建幸福“家庭”。家庭中的爷爷奶奶是退休老教师,爸妈是学校干部和老师,兄弟姐妹是他们班级中自愿报名的同学,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家庭,相互关爱,共同成长。家庭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除孤残儿童外,家庭成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更换。学校提供场地和物质支持,不定期组织家庭团聚,相互谈学习、谈生活。另外,学校还积极与潍坊儿童福利院协商,让他们在节假日期间可以到家庭成员家中,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二是多措并举,形成教育合力。全纳教育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学校精选业务水平高、有爱心和责任心、具备护理和保育能力的教师担任这些“福娃”的班主任,并为每个“福娃”配备成长导师,从细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定期对孤残儿童的学习、交往、活动和思想状况进行交流,研究教育策略,推进工作落实。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入,学校申请了省级课题“全纳教育,健残一体”,通过课题带动的方式,提高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到特教学校学习取经、请特教专家来校指导、观看优秀课程录像、组织讨论、专题培训等形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此外,学校还与儿童福利院结成友好单位,在节日之际,邀请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到校参加活动,增强双方交流,共同做好“福娃”的教育工作。

  三是加大投入,落实帮扶机制。潍坊市教育局、财政局、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在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20万元为学校配备专用资源教室和专用设施;每位“福娃”享受政府助学金,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区慈善总会也积极为孤残儿童筹集善款、提供关爱。

  三、勤于耘,收于果,助残缺花朵绽放别样美丽

  一是怀抱感恩,在社会关爱下健康快乐成长。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共传“接力棒”,为孤残儿童尽早融入社会、适应和服务社会搭建了桥梁。“福娃”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他们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心情开朗、心态阳光,很多“福娃”已经实现了由弱变强的人生突破。刘远(化名)同学喜欢读书,兴趣广泛,他不仅多次主持学校大型活动,还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郭凡(化名)同学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秀,他被评为学校的“正能量大使”;华运(化名)被评为学校“月度人物”;唐保(化名)越野赛级部亚军;方春(化名)能够流利背诵《弟子规》……如今,这些来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早已适应了和同学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幸福的欢笑,洋溢在稚嫩的脸庞。

  二是润物无声,为学生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全纳教育在每一位健康儿童心中埋下了“大爱”的种子,他们学会了接纳,培养了爱心,变得更乐于助人,更懂得感恩,关爱每一位“福娃”同伴成了孩子们共同的自觉行为。前年六一节前夕,针对如何快乐过节,学校小学对三、四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你最喜欢的六一节庆祝活动形式”的开放式调查。结果有80%的孩子提出了与帮助孤残儿童有关的活动项目,这是其他学校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校园里,随处都能看到健康孩子帮助孤残儿童的场景,这已经成为学校常态。这些都说明学校实施的全纳教育已经看到成效,大爱开始在每一位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成为学校的一种大爱文化。这种大爱文化,将永远影响走进校门的每一个孩子,成为学校文化与大爱之源。

  三是挑战自我,教师队伍素质“水涨船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求实现发展和突破。这对每一位老师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为了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有的教师报名参加并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考试;有的教师持续关注“福娃”的学习和心理变化,并不断记录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心路历程,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学生教育的文字材料,并在继续耕耘与收获着。

  学校全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2014年7月25日,《光明日报》以《有爱不孤 有教无类》为题整版报道了学校经验做法;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以《融合教育 融合点滴关爱》为题报道了学校经验做法;CCTV12频道、山东新闻联播、人民网、政府网、《大众日报》等媒体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报道。市教育局、民政局、关工委、妇联、残联等部门领导也多次到学校调研工作,不断为全纳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学校也多次在全国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会议上做经验交流,省内外多家机构、学校走进学校考察全纳教育项目。

  2014年8月《校园 幸福教育的栖居》一书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9月《为了折翼的天使——清平教育之全纳教育》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两本书记录了“福娃”们在清平生活的点点滴滴。

  2015年10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志成教授亲临学校调研、指导学校全纳教育工作,对学校开展的随感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一所普通学校接纳孤残儿童开展全纳教育的生动教育实例向我们揭示了:只要我们的学校愿意接受并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只要我们的校长和教师真心实意地将全纳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依托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那么普通的学校也能办成优质的、理想的全纳学校。学校的教育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也是可行的。”

  四、基于惑,思于困,使研究成果惠泽折翼天使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研究,在全纳教育领域,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渐入佳境”,并开始不断向外拓展着我们的资源圈,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全纳教育理念已在学校扎根生发。然而,对学校而言,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做到的是已经接纳进来,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所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的人文环境已经具备。但从全纳教育技术层面上来讲,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1.专业教师队伍配备问题。专业领域需要专业队伍,全纳教育涉及特殊教育领域,也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需要具备特殊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帮扶,因材施教。

  2.资源教室使用效率问题。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但由于缺少专业师资造成大部分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不高。康复功能主要靠陪读家长和临时聘任教师来实施。

  3.学校接纳生源容量问题。原则上每班接纳残障孩子1-2人,一般不超过3人。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现在校随班就读学生20人,送教上门10人,社区内还有一部分孩子未能走进校门,学校也在努力协调中。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享受公平的教育,这也就成了后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面对问题和困惑,我们怎么办?

  1.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专业师资支持,提升教师整体教育能力。

  2.校聘2-3名特教专业教师,解决燃眉之急。学校现通过特教学校临时聘任3位特教老师协助推进全纳教育项目,但队伍不稳定,区教育局正在协调正式配备特殊教育教师,如果顺利,就能解决和突破研究无法深入的问题。

  3.通过市区两级管理部门协调特殊教育培养院校,提供一部分暂时性师资支持。

  4.探索新形势下特教班与随班就读“并行”模式,建立互通机制,通过“校中校”的特教班解决残障较严重孩子的入校问题,课堂教学分离而课后活动融合,并打通学生“流通”途径,推进随班就读适应性训练,以期更多的孩子走进普通班。这种模式我们暂定义为“过渡式融合”,尝试探索一个中国本土化全纳教育的适性模板,提高其操作性和可复制性。让所有的同龄孩子、家长享有同一个校园,哪怕中间还有围墙,但也要有看见对方的窗户、可以穿过的门,以及可以一起玩耍的操场。

  2014年4月,潍坊市教育局“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落户学校,学校秉承“学生入校,家长入学”的项目理念,将家长也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于是,全纳教育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真正打开校门、走进家门、走进社区,初步建构起全面接纳的学校教育框架。

  心心相连,“福娃”的世界定会绽放更多光彩;手手相传,幸福校园的美好愿景在爱心接力中加快实现。随着学校全纳教育的不断推进,“福娃”们的未来天空将更加湛蓝!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