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特殊美育艺术成果展走进中国残联

2024-11-14 09:48:33 来源: “文旅潍坊”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菲菲

  11月12日,在中国残联迎来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展览——“古风齐鲁 最忆潍州”潍坊市特殊美育艺术成果展。这是首个地级市走进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机关举办的展览,是对潍坊特殊美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集中参观展览,给予一致好评。

  展览重点展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道德模范、高位截瘫患者刘晓清的创新书法作品和潍坊市聋哑学校听障学生们精心制作的各类手工艺作品,以共同见证他们通过艺术力量,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美好愿景。

  刘晓清5岁时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不残,把生命倾注到自己深爱的书画艺术之中,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刘晓清曾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山东省残疾人十大自强人物、潍坊市十大道德模范、中国书画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阳光晓清 墨舞芳华

  (刘晓清书画作品)

《潍坊城市精神》书法作品。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同样象征着残障群体坚韧不屈、自信自尊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包容性的发展。

《江城子·密州出猎》书法楹联作品。苏轼曾在潍坊诸城任密州知州,两年间创作了200余首诗,平均3天一首,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和诗篇体现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家国情怀。

郑板桥的《风雨竹图》碑刻拓片。在碑刻拓片当中题跋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曾在潍县任知县七年,在此期间,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当地也流传着七载春风在潍县的说法。

杨家埠木版年画门神秦琼和敬德。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两员猛将,也反映出我们自古的祖先崇拜。

年画四条屏。四季花、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下方是刘晓清老师应对四时的书法题写,书画相得益彰。

  潍坊市残疾人传统工艺工作站于2021年授牌成立,是集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创新研发、福利保障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创新平台,也是潍坊聋哑学校学生就业的“直通车”单位,为推动残障人员稳固、可持续的高质量就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巧艺精工 匠心传承

  (潍坊市残疾人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者作品)

头饰作品《绽放生命的礼赞》。材料选取环保可循环材质制作而成,配色当中选取绿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画面当中花朵盛开,吸引着蝴蝶翩然飞舞而至,也正像残疾人一样,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怒放着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葫芦烙画。烙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国家级非遗项目红木嵌银。红木嵌银漆器是潍坊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将传统的雕刻、嵌银、木工技艺融为一体,造型美观、坚固耐用,曾数次作为国礼赠送各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

仿宋代山水十二条屏。作者孙聪老师自幼失聪,但是在书画上展露出极大的天赋,仿古而不泥古,独树一帜。

  一直以来,潍坊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中的美育工作,不断探索创新,为特殊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活动。此次成果展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潍坊市在特殊美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特殊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展现自我价值。

  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

  (潍坊聋哑学校学生作品)

面塑作品《千里江山图片段》。面塑人物无论是曼妙的造型还是蓝青色的配色,都与身后江南山水的空灵、悠远浑然天成。

  云肩采用经典的中国红为主色调,搭配凤冠、流苏、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形成了一套少女婚嫁的衣饰,寓意东西南北四方祥和如意。

剪纸作品《秋菊和冬梅》。作品线条细腻,造型逼真,聋哑学生剪纸专注投入,非常适合这类技艺的学习。

刻瓷作品《龙鱼》《荷韵春风》。在刻瓷时往往会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但是聋哑人从事刻瓷技艺,却天然规避了这些声响,更加投入和痴迷。

  此次成果展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特殊美育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特殊孩子能够享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改变。潍坊市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继续加大对特殊美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特殊孩子们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艺术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特殊教育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为特殊孩子们的未来描绘出更加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