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双向降碳”,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2024-10-16 08:56:48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站在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以下简称“潍坊港”)观景台,一眼望去,自动化桥吊起起落落,智能化电动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不远处,4台高大的风力发电机随风缓缓转动,源源不断带来电能。10月15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向潍坊港正式授予碳中和评价证书,这意味着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我们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是我国首批成立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之一。前期,我们对潍坊港实现碳中和进行了评价,中和期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量9010.62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山东公司总经理王睿智介绍,目前潍坊港通过建设分散式风电系统、应用氢能车辆、推进电能替代和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减排措施,并通过使用合格的碳信用对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经测算能够实现碳中和。

潍坊港打造综合能碳智慧管控平台,不断提升低碳管控能力。

  “零碳港口”是如何建成的?潍坊港的做法是“双向降碳”,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化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

  “一方面,潍坊港大型设备全部使用‘绿电’,并对20多辆集装箱卡车进行了电能和氢能替代。另一方面,潍坊港通过构建‘风光储一体’的绿色能源系统实现港口生产全过程的能源自给自足。”山东港口渤海湾港副总经理孙超说。

  一直以来,港口都是“用能大户”。过去,潍坊港使用的电能来自市电,传统火电占比较高。如今走进潍坊港,“绿电”应用场景丰富而具体:建设46座充电桩,能够满足现有电动机械需求;2台氢能集卡在港内的加氢站加氢一次,即可作业一天;仓库屋顶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台风力发电机组转动一圈就能发电12度……

潍坊港中港区粮食仓库建成的光伏发电站。

  今年9月30日,潍坊港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并网成功,成为山东省首个并网发电的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4台风机年发电量6915万度,可以覆盖港口码头设备及船舶岸电的约3500万度用电,每年将为潍坊港节省用电成本约960万元,余电还可以上网实现收益。”孙超说。根据测算,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2.1万吨,环境效益显著。

  此前,潍坊港还建设了屋顶光伏项目,装机容量3.3兆瓦,年发电量360万度,可节约电费80万元。最近,潍坊港还启动了200Nm3/h绿电制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港口首个绿氢“制输储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年可消纳绿电500万度。多能互补,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眼下,潍坊港正在打造综合能碳智慧管控平台,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实现智慧决策,从而能够避峰抓谷,提高用能效率。

  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首先离不开港区的基础条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节能低碳研究室主任李海波认为,一是潍坊港整体规模、能耗适中,是进行零碳建设的试验场;二是自然条件优越,港口附近风力、光照等都有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顶层设计和提前布局。2018年,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整合为渤海湾港。随后,山东省港口集团于次年成立,渤海湾港被纳入山东港口旗下。据了解,山东港口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氢则氢,从供给侧和消耗侧推动构建清洁低碳的用能体系。

  当前,潍坊港牵头研究制定了团体标准《港口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参与中国港口协会团体标准《港口碳排放核算指南》的制定。“潍坊港的成功探索,将为全国其他港口走绿色低碳之路提供借鉴。”李海波说。

  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港口”,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对潍坊港来说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

  孙超介绍,潍坊港从方案设计入手,创新性地提出“零碳港口”建设的三个阶段:近零碳的1.0版本、狭义零碳的2.0版本、广义零碳的3.0版本。

潍坊港加氢站是科技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氢进万家”项目子课题之一。

  “我们现在实现的是狭义的零碳港口,即2.0版本,就是港口内部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为零。而广义的零碳,则意味着全港域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均为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与上下游构建一个绿色的物流链。”孙超解释说,为此,潍坊港正在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并与物流链上下游的相关方协同推进绿色集疏运车辆的应用,以及靠港船舶的减污降碳工作。

  潍坊港—腹地钢厂“绿色走廊”,就是其带动上下游产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条70多公里长的绿色走廊,每天有20辆重载集卡电车往返于港口和钢厂之间,运输煤炭、铁矿石等原材料,实现了零排放。

  在潍坊港的带动下,社会车辆正加速向绿色转型迈进。潍坊港通过增建港内充电桩、低价供电、优先进港等政策,引导运货送货的外部车辆淘汰高排放的燃油车辆,更换新能源车辆。

  据介绍,潍坊港计划在续航里程4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全面铺开绿色廊道建设,2025年年底将建成四条“绿色走廊”,覆盖潍坊、淄博、滨州等市,形成一条连接港口与腹地企业的绿色动脉。“我们通过物流链零碳绿色走廊,不断提升‘消纳量’,减少‘含碳量’,增加‘含金量’,为迈进零碳港口3.0版本起好步。”孙超说。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