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壹丨②小乡村里剪出中国红

2024-03-01 17:20: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于明效 史艳辉 李溯

  编者按:这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语一句,都蕴藏着文化的内涵;这里,积蓄了几千年的力量,一时一刻,一帧一画,都迸发着向上的生机……走进山东潍坊,寻找潍一的,唯一的,为一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重磅专题《潍?壹》,探访潍坊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于明效 史艳辉 李溯 潍坊报道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李商隐的句子,既阐明了扬州镂金工艺的传承,又道出扬州剪纸技艺的风格出处与渊源,自魏晋时期镂剪工艺便已盛行。虽然南北方在剪纸风格上有较大差异,但表现形式、呈现方式以及寓意上,却都是互融互通,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纸,刻画出生活的印记、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斑驳。

  说到潍坊剪纸,可以用遍地生花形容,高密、杨家埠、昌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与深入人心的影响。但今日,海报新闻走进的却是潍坊市临朐县冶源街道北杨善村,探访这个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北方古村落代表,看看自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带至此处的剪纸工艺,到底有何与众不同?

  洪洞县带出的“血统” 融合成北杨善特色体系

  “我们这里的剪纸啊,无论放到什么地方,自己都能一眼认出来。”临朐县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剪纸非遗传承人杨涛这样评价,“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以及镂刻技法运用上,都与其他地方剪纸有较明显的区别。”

  杨涛口中的“区别”,源于北杨善剪纸自带的“血统”,要追溯到这个村的由来。资料记载,北杨善于明朝洪武年间建村,由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至此,于是顺理成章便将剪纸艺术也一并带了过来。

  初期,剪纸只是一种生活装饰品,逢年过节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也会用作礼品、嫁妆等物品的点缀和摆衬。因此,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与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

  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北杨善村涌现出杨鸾英等大批优秀剪纸女艺人。诸多女艺人从不同地方远嫁至此,将自己家乡剪纸特性与北杨善剪纸技艺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了北杨善剪纸特色的雏形。彼时的剪纸,已经初步完成从生活装饰品到商品的转化,开始流向集市售卖,成为一种补贴家用甚至谋生的途径。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重视程度逐步升高,北杨善剪纸开始融入新的活力,数十名剪纸艺人在这个风口中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将美术作品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嫁接到剪纸中,为其赋予了灵魂和内涵。

  杨涛,便是其一。

  在此过程中,北杨善剪纸艺术又融合了胶东、高密等地剪纸技巧,最终成就了剪纸艺术的“北杨善特色”。

  “把其他各地的特点都融合了。可以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吧。”杨涛向海报新闻介绍,“因为高密剪纸比较细腻,我们就组织前去参观学习,也请高密名家过来指点过。前两年到山西省洪洞县前去寻根问祖,顺便将当地剪纸带回来,同样把一些元素叠加到我们作品中去。”

  杨涛表示,虽然北杨善剪纸没有派系或者流派之说,但还是较容易分辨。“因为它不单单去剪,还要用刻。我们刻的这个工具也不同,包括雕刻手法、握刀姿势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融入国画元素的中堂、通案、扇面,融入自然景观的山水、花鸟、鱼虫,融入临朐当地手绘年画元素的门神、缸鱼、婴戏娃娃,融入国粹元素的脸谱……北杨善剪纸紧跟时代节奏,衍生出一系列内容新颖、花样繁多的精品,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各阶层喜爱。其中,不乏大批年轻人。

  打破家传师传概念 进校园免费教娃娃

  海报新闻到北杨善村实地采访时,记者被满屋子聚精会神剪纸的“小小艺术家”们吸引住。一群10岁左右的娃娃,在老师指点下,正沉浸在剪纸创作的认真劲中。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年假期间前来研学的小学生。

  另一边,是几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或手持剪刀,或手持刻刀,摹、剪、镂,一套流程下来,一条活灵活现的中国龙便跃然手中。

  这所研学基地,是北杨善村为进一步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临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整合北杨善剪纸艺术馆、吕家楼手绘年画博物馆、临朐县最早基层党组织纪念馆而成。基地集民俗游览、非遗传承、旅游产品销售于一体,旨在用文化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研学基地的打造,顺势掀起一股“剪纸热”。“来研学基地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孩子都有,瞬间就会被剪纸艺术魅力所吸引。”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接待的研学游客超过7000人。

  北杨善剪纸,几百年来通过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不断积累、总结、提升,最终成就了大方、淳朴、新颖、美观的特色体系,得到社会各界关注。2023年6月份,来自摩洛哥、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家的潍坊学院外国留学生组团前来体验剪纸艺术,领略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发展后期,北杨善剪纸不仅打破了家族传承和师脉传承的概念,并且进校园、进社团、进各种场景免费培训授课,使其呈辐射状往外扩散,如雨后春笋般在临朐扎根滋长。

  作为临朐县人大代表的杨涛曾提出,让非遗文化进校园,此举得到多方肯定。从镇上幼儿园、中小学开始,延伸到周边乡镇,如今县城中的多所学校都有村里知名剪纸艺人免费授课。

  “学校开设剪纸班,从小教习孩子们技艺。如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我们这里史老师每周三都固定的去讲社团课。”杨涛讲述。

  乘“非遗小镇”翅膀做量产 远飞澳门、欧洲

  自2016年成立临朐县第一个村级剪纸协会以来,北杨善剪纸在砥砺前行中不断触碰和探索产业化模式,2018年,因势利导设立北杨善剪纸传习中心。特别是研学基地的建设,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培训出一大批剪纸教师,带动数百人创业、就业。

  “守着娘、管着娃,还能赚钱养着家”这是在北杨善剪纸效应影响下,当地农村女性的新致富经。村委经常会派发一些订单,偶尔自己也会发个抖音,家有两宝的村民孙爱英(化名)每年单靠剪纸可收入2—3万余元。

  孙爱英大宝上初一,小的刚满3周岁,怀二宝期间,因无法进行重体力劳作,便于闲暇之余学会剪纸。“当时也只是想着打发时间,后来发现收入很好,在不耽误照顾宝宝的情况下,增收用于家庭开支已绰绰有余。”

  像孙爱英这种增收情况的家庭很多,有的家庭,婆媳双双参与进来,收入则更高,这均得益于北杨善剪纸的产业化运作和量化生产。

  “可以说,量产了。我们在抖音上、网络上都有发布,政府也帮我们发(推广)。”杨涛介绍,每年剪纸摆台等工艺品都会被当地以及外市不少企业作为伴手礼订制,一般数量都在上千套,极大地保障到艺人增收和产业化模式推行,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增速明显。

  北杨善的剪纸,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也已走出国门,最远销售到欧洲国家。

  2020年,杨涛带着北杨善剪纸,跟随山东省文旅厅参加在澳门举办的世界旅游博览会,瞬间得到澳门同胞的“追捧”,纷纷表示“想学学”。同胞们所“追捧”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祖国满满的深情和自豪感。在欧洲,它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

  艺术馆内,有一行大字非常醒目,“冶源非遗党建联盟”。采访得知,原来冶源街道非遗资源丰富,现有非遗文化项目竟高达20余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县级非遗项目16个,总数位居全县首位。通过支部联盟共建,根本解决了非遗传承人连续性不强、非遗项目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成功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和产业增收双赢。

  2023年7月份,冶源街道在媒体采访时介绍,街道针对桑皮纸、手工篦子、红新黑陶、北杨善剪纸在内的26个非遗项目,加强党建引领,借助10余个研学基地,指导传统非遗作品开拓创新,融入时代特色,有效对接市场。目前,通过产品创新、销售模式创新等,冶源街道各非遗项目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依托冶源街道有山、有水、有文化的生态底蕴,新时代艺人创作力与感知力的提质,研学线路、文旅线路、非遗小镇与艺术馆相结合。山东省剪纸村、潍坊市2A级旅游示范村,北杨善剪纸正在产业化轨道上越走越远。

  不变的中国红 建党百年作品获省级金奖

  “总的来说,北杨善剪纸有三个特点,与时俱进、题材丰富、创新开发。”工作人员介绍,这在其作品陈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海报新闻注意到,一组反映基层治理、平安建设、禁毒、反诈、扫黑除恶、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剪纸作品,用其诙谐的表现方式、新颖的展示理念,润物细无声般普及了反诈意识和廉洁意识。

  艺术馆中剪纸作品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红色文化的厚重感,特别是被评为“山东工艺美术协会金奖”的剪纸长卷《百年历程》。杨涛向记者表示,如今的孩子只是从书本上了解过去的艰苦岁月,因此她们想用剪纸方式,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时代的印记。

  从红船启航、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陕北会师、开国大典、改革开放,直至走进新时代,10幅作品,10位作者,历史上重要的10个节点,长卷用剪刀语言描绘出建党百年的岁月变迁。这幅作品,承载着创作者、欣赏者的万千感慨与美好祝愿。

  孙卫奎——剪纸的创新,是我的奋斗目标;史成荣——用心剪纸,用爱传承;杨涛——学习剪纸艺术,保护传统文化;史艳贞——剪纸是我的生命艺术;衣明芹——剪纸是大自然的美化;谭金枝——一幅剪纸,是智慧之花;马立红——想象艺术,我用剪纸;张国梅——精雕细刻出精品;李宗芹——艺术剪纸,中华之秀……

  中华之秀,薪火相传,新生代的北杨善剪纸艺人正在崛起。正是这五百年的传承,五百年的坚守,五百年的提炼,成就了北杨善剪纸,成就了小乡村里剪出的中国红。她们,只是普通村民,但她们,每个人都是名副其实的“乡村艺术家”,心声里写满对剪纸的热爱。她们,把生活剪成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