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唯一全域旅游创建丨正式授牌: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荣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

2023-11-28 15:28:3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侯文鹏 李安忆 孙孟璇

  大众网记者 侯文鹏 通讯员 李安忆 孙孟璇 潍坊报道

  11月27日,2023年山东省生态旅游区授牌仪式在烟台开幕。现场为20个示范单位举行山东省生态旅游区授牌仪式,潍坊市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成功入选,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者岭参加授牌仪式。

授予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誉称号

  生态之源 齐鲁嵩山

  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潍坊市西南部,南接沂源县,西邻淄川区,北靠青州市,总面积8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6500户,2.1万人。先后被评为“齐鲁最美田园”“山东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山东最美旅游风情小镇”“国家级水果(桃)标准示范园”。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山东省景区化村庄”4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7个,县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人文历史博大精深

  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山、水、林、岭等资源优势明显,地下水资源丰富,渗透性强,哺育出水质清纯的河流和清泉。动植物资源繁多,具有较高的生态观赏性与生态价值,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山东省稀有濒危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拥有针叶类乔木、阔叶类乔木、灌木类植被等100余种。物产资源富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的蜜桃、猕猴桃、佛手瓜“两桃一瓜”名声在外,畅销市场;芸豆、西红柿等高山蔬菜和小米、土鸡蛋等土特产,让淘“山货”的游客慕名而来。传统古迹源远流长,齐长城、白芽寺、嵩山寺等古祠名刹遗址,刘清源故居、抗日报社旧址等文化遗产,深度融入村庄建设中,体现独特的人文魅力。非遗文化传承隽永,蓝印花布、草木染、古家具制作及杏仁豆沫、嵩山炸鸡等非遗技艺达10余种,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内蕴。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统筹网格员、公益岗、保洁员等人员力量,大力开展美化、绿化、亮化,实现了全域干净整洁,31个村全部创建为省市县美丽乡村,嵩山和美乡村游线路被列为潍坊市和美乡村游精品路线。优化环境管理,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定量施撒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减少环境污染,游客、村民环保意识大幅提升。大力实施“生态复绿”,按照“增绿量、提品质、添色彩”的工作思路,5年来累计绿化彩化荒山4万多亩,生态环境品质持续优化提升。推动资源良性循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达到80%以上,25°坡以上的山地实现还林还草,消除土地沙化、退化、盐渍化现象。加强对降水的蓄集与利用,保持嵩山水库等中小型水库蓄水量,改善水质,防止富营养化。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挖掘和保护工作,大力扶持有条件的村庄建立传承基地,已建成乡愁记忆馆、非遗传习所等5处。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11个行政村共有图书15000余册,文体广场31处,健身器材251件。

  强化村级社区治理 提升参与度和幸福感

  高度重视社区参与,每个社区配备1名负责人,每个村配备1名包村干部进行驻村包靠,设置意见箱30多处,专人处理群众诉求。积极推进惠民综合体建设,建成11处惠民综合体,为群众和游客提供就餐、洗澡等服务。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开展土地流转、线上销售农产品,并定期组织群众商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村集体、群众增收。比如淹子岭村引进客商建成高山房车露营基地,村集体、农户以土地等形式入股房车露营基地,村集体每年实现分红26万元,群众每股分红200元。丰富参与形式,每年从旅游经营利润中投入5%—10%的经费,用于社区居民会议、项目听证、参与编制规划等活动。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峡谷漂流、高山露营、休闲采摘等业态,推动区域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承担游客的集散、居停和消费等功能。

  健全综合管理机制 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坚持规划先行,集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于一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融合,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划定健全边界。健全制度规范,制定《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乡村旅游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和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处置等5项旅游安全应急管理预案,强化乡村旅游管理。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在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专门设立旅游服务办公室,具体负责游客投诉及反馈意见办理。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学习培训班,考察学习,丰富技能。

  下一步,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将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作为拓展创新“嵩山模式”的重要内容,全面做好“旅游+”文章,推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擦亮“生态之源 齐鲁嵩山”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