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08:53: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李银凤不断创新潍绣艺术,刺绣与生活用品相结合变得更接地气
提起刺绣,首先跃入人们脑海的是“高大上”。为让更多人了解刺绣,让潍坊刺绣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刺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赋予了潍坊刺绣新的活力:用发丝绣荷叶,融合拓片元素,将刺绣元素与服装、屏风、抱枕等相结合……慢慢地,潍坊刺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近日,记者采访了李银凤,听她讲述自己与刺绣的不解之缘。
讲述
六七岁开始学刺绣
在城区大虞文化城一个安静的院落内,午后的阳光洒在门窗上,一位身穿藕荷色长裙、绣着灵动蝴蝶的女子坐在屋内,正低头认真刺绣,她就是李银凤。
从小到大,李银凤都是一个安静的人。她享受刺绣带给她的宁静,仿佛只有在刺绣中,她的人生才愈加圆满。
李银凤说,她从六七岁开始跟着姥姥和母亲学刺绣,钻到绣架下看姥姥绣花、绣鸟,有时趁姥姥离开,她还会偷偷绣几针过把瘾。
初中毕业后,李银凤到工厂打工时不小心烫伤左手,术后康复用了三年,耽误了学业。为锻炼手的灵活度,李银凤开始研究刺绣,渐渐地她的绣品脱离了姥姥教授的内容。2006年,22岁的李银凤南下,跟随苏绣大师邹英姿学习苏绣知识及技法。她学会了用刺绣表现不同的人物、动物,油画、摄影、国画也可以通过刺绣表现出来。
3年的学习结束后,邹英姿老师邀请她留在苏州创新苏绣艺术。但是,李银凤拒绝了。潍坊刺绣曾经作为“八大刺绣”之一享誉海内外,她想通过努力,将潍坊刺绣传承并发扬光大。
创新
技法融合大胆尝试
回到潍坊后,李银凤一头扎进了对潍绣的研究中。相对于苏绣讲究精、细、雅、洁,铺针细于毫芒,看起来绣面干净;潍绣讲究的是对称、构图夸张、寓意吉祥。为什么不将苏绣的精美与潍绣的热烈融合起来呢?于是,李银凤开始了对潍绣的创新之路。
在李银凤的工作室中,一幅《残荷》引起了记者注意:大片紫色的荷花,荷花的茎叶突出,有一种颓废中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美感。李银凤说,之所以茎叶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是用她的头发绣的。
不断探索中,李银凤也尝试将传统刺绣与拓片题材相结合。李银凤说,在山东省博物馆馆藏鲁绣精粹中有绣拓片的绣品,但是绣出的感觉和她的绣品不同。“我的绣品看上去更有拓片的效果,边缘有墨点,是以点带线至面的绣法。”李银凤说。
李银凤说,现在就是要多一些原创作品、创新作品。李银凤还尝试着创作潍坊民俗系列绣品,将剪纸、风筝、年画做成一个系列的绣品,将写意的画用工笔的形式,用刺绣的语言表现出来。
探索
让刺绣更接地气
刺绣技术要求高、费时长,虽然“高大上”但是也给人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刺绣,让潍坊刺绣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李银凤近年来做了很多努力,她想到了将刺绣与生活用品相结合。
比如在一件衣服上,李银凤会尝试将一朵玉兰花绣在上面,让整件衣服有了灵魂;比如在一条围巾上,一小束雅致的兰草变成了点睛之笔……
不过,李银凤也有自己的烦恼:刺绣成本高变现慢,她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与困境;刺绣是功夫活,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沉得下心学刺绣、做刺绣,如果想将潍坊刺绣做大做强,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李银凤表示,她愿意免费教授,帮助热爱刺绣、肯用心学习的人走上刺绣之路。
对李银凤来说,刺绣之路很幸福,因为她真正热爱;刺绣之路也很艰难,因为这注定是一条坎坷旅程。不论前景如何,李银凤都不会放弃,从她自姥姥绣架下痴痴仰望那一刻起,便与刺绣结下剪不断的情缘。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