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先行试点教师职称改革已6年 31名教师聘正高

2015-09-11 09:22:00    作者: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教师职务 教师职称评定 教师教学 职称制度 职称改革
[提要]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国家日前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规定,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统一对应为一级教师,属中级职称。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众多中小学教师收到这份“豪华大礼包”的同时,也让这个教师节多了些话题性。三尺讲台,辛苦耕耘,此次与老师们工资和退休待遇息息相关的“评职称”改革,让很多老师看到了希望。而早在2009年,潍坊市作为全国三个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之一,即已率先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六年多以来,改革成效如何,为此,记者9月8日至10日对我市部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采访。

  改革情况

  声音 职称改革给了中小学教师同样的参评机会

  我市自2009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打破了中学教师只能晋升到副高级,小学教师只能晋升到中级的制度性“天花板”,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看到了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了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遭遇不少现实掣肘,但改革向好的可能性在一点点放大。

  记者从潍城区教育局了解到,该区教师职称评定向优秀人才倾斜。凡获得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以上荣誉称号的优先聘任,不占学校名额。

  该区西关中心小学的颜洁是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她曾在农村的大柳树小学、乐埠山小学任教。由于教学成绩突出,2013年9月,她被评为“潍州名师”;2014年9月,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根据潍城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向特别优秀教师倾斜”的职称聘任政策,颜洁于2015年9月被直接聘任为中级教师。

  9月10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颜洁。她告诉记者,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被评为中级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学校在编教师一共有102名,其中44名中级教师,2个副高岗位。”颜洁说,教师职称改革给了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同样的参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措施 我市的教师职称试点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以前,小学教师能获评定的最高级别职称就是“小学高级”,想再往上评,就得到初中或高中从教。因此,小学教师想评高级教师难度很大。

  2009年,作为全国3个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潍坊和陕西宝鸡、吉林松原开始探索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内容包括: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并首次设立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2013年,我省逐步推开。改革提高了教师的岗位吸引力和教学积极性,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我市在改革过程中,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改变原中、小学教师职称相互独立的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后的教师职称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初级职称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中级职称为一级教师,高级职称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根据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对应关系,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体系,实行评聘统一。学校职称岗位空缺后,竞聘推荐申报人选。

  截至目前,全市现已聘正高级31人,高级7329人,中级36920人,初级22190人。

  现实 小学学段高级职称比例比中学学段少很多

  职称与教师工资待遇、退休待遇挂钩,对于一些业务能力教强的教师来说,长期评不上职称或到了小学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后,就没有了晋升空间,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此,昌邑市柳疃镇柳疃学区小学校长刘长增表示,打通中小学教师职称之间的限制,把教师职称变为5个级别后,增加了职称竞争聘用的台阶,对教师产生了持续的激励作用,特别是设立正高级教师职称,使职称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有效破解了过去“天花板”问题。

  刘长增说,旧版制度下,小学教师晋升到小学高级教师后,能够“小拔高”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如今,小学高级职称到中学高级职称属于正常晋升。“只要职称不到头,教师就有晋升空间。”刘长增说,这极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新版职称制度打通了中学和小学的区别,但现在部分县市是根据学生人数确定教师编制,根据教师数量确定各级职称比例,在分配名额方面还存在着学段越高,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越大的情况。

  刘长增坦言,小学学段高级职称比例还是比中学学段少很多,昌邑当地初中学段中学高级教师占10%左右,高中学段更高,小学学段则仅占3%-5%。“希望能增加小学学段高级职称的比例”。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