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3 09:29: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杨佃俊发明荣获国家专利的找水技术,希望帮村民多找水源多打水井
杨佃俊正在用全自动天然电场选频物探测量仪进行现场测量。
杨佃俊正在为出发前作准备。
杨佃俊(右二)正在听取村民介绍旱情。
杨佃俊正在用双联电测法进行详细测量。
朱家河村的水库库底已经严重龟裂。
我市是缺水城市,如今又赶上这种连续干旱的天气,各行各业用水十分吃紧,找水成为不少地方的当务之急。在潍坊,有这样一位对水利情有独钟的“守护神”,他就是潍坊市水利局原副局长杨佃俊。从1963年参加工作至今,他52年如一日,苦心钻研水利技术,并发明了国家专利“双向联合电测深法”找水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成井率,改变了我市部分山区严重缺水的困境。6月20日、21日,记者走近杨佃俊,听他讲述目前我市干旱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寻找水资源。
找水达人
找水任务迫在眉睫,这月只休息一天
20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潍坊市星河地下水热资源研究所,见到了杨佃俊。杨佃俊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台历,上面记载着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其中6月份的日程安排得特别满,除了20日是他的76岁生日,他安排休息外,其余29天都安排了找水的任务。“这个月我不是外出测量,就是室内计算。”杨佃俊说,天气干旱,找水的任务迫在眉睫,他多干一天,就能多一点找到水井的机会,尽量多缓解一方旱情。
在杨佃俊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张地图:《潍坊市宜井区及咸淡水分布图》和《潍坊市水文地质图》,这两张地图已经跟随杨佃俊多年,他对我市的地下水分布倒背如流。杨佃俊向记者说:“我市的宜井区不到50%,一半以上为基岩贫水区,岩石的给水度很小,大多为1%-2%,也就是说,每从地下抽出1立方米水就会使50至100立方米的含水岩石被疏干,地下水位会下降很多。今年我市许多地方的岩石井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4至5米,距离地面已达30多米甚至更多,达到了风化裂隙含水层的底部,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地下水快要枯竭了,能找到一眼好井就像大海捞针。”
杨佃俊表示,我市的诸城大部、高密大部、安丘大部、昌乐大部、青州、临朐山区、昌邑南部及坊子、潍城都属于基岩贫水区。寿光虽然大部分在宜井区,但是寿光东部的含水层不好,大部分机井需深打100到200米才有水。另外,我市北部沿海都处于咸水区,地下淡水十分贫乏,如此不利的水文地质条件加重了我市今年的旱情。
缺水山村打出水井,村民贴对联感谢
在杨佃俊的办公桌上放着他为旱区人民找水而作的一首诗“祥龙潜地下,凡眼不识君。登高可致远,艺绝凭创新。高科神力助,水丰不在深。机鸣银蛇舞,心花齐涌喷。”“能在旱区找出水,那种喜悦的心情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杨佃俊说。
2013年,高密柴沟镇朱公村的50多亩大棚建好了,但是机井却一直打不出水,急坏了村民,他们找到杨佃俊,恳求他为村民找水。杨佃俊先勘查当地的地形、岩石,了解过去打井的情况,并仔细查看了附近的几口机井,用天然电磁波测量仪进行普查,再用双联电测法进行详查,最后进行详细地数据分析,最终确定打井的位置。在打井的过程中,杨佃俊多次到访查看,打完井后,杨佃俊为其研究配套,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打井要打到适可而止,不是打得越深越好。”杨佃俊说,目前朱公村建成的蔬菜大棚一直用着这口井浇地,即使是现在大旱,井水仍然能够满足灌溉用水。
临朐县冶源镇栗沟村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人畜用水得不到保障,能打一眼自己的井,吃上甘甜的水,是山村人祖祖辈辈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德国一个慈善机构负责人司伯特资助专款二十万元,用于解决这个山村的吃水困难,但是连打了7次都打不出水来,最后他们找到了杨佃俊。他漫山遍野不辞劳苦地勘察了三天,确定了井位,钻井机打下去,甘甜的清水从150米深的地下一涌而出,全村人沸腾了。村民们在井边树起了杨佃俊的功德石碑,春节时,村民们特意写了幅对联贴在门上:“吃水不忘司伯特,打井全靠杨佃俊”,横批是“饮水思源”。
记者探访
接到“求救”电话 临时调整了计划
记者采访时,杨佃俊接到了来自临朐县山旺镇朱家河村的一个“求救”电话,对方希望他能尽快抽时间到朱家河实际勘探,帮忙找水打井。“他们找了我好几次了,老天爷一直不下雨,村民们都急坏了。”杨佃俊说,他决定临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提前到朱家河村现场勘探。
21日早上5时许,记者跟随杨佃俊赶往朱家河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朱家河村,杨佃俊顾不上喝一口水,直奔村西侧的山上农田进行地质踏勘。杨佃俊首先踏勘了山上的岩石,然后又到农田里进行踏勘。
经过来回几遍的踏勘,杨佃俊发现朱家河村西公路西侧相对适合打井。“从地形分析,这里的来水面积比较大,岩石风化程度相对好些,岩石微小裂隙多,地下水也就多。”杨佃俊说,通过踏勘确定大体位置,再找出岩脉,确定打井位置。
杨佃俊先拿出全自动天然电场选频物探测量仪进行现场测量。记者看到,杨佃俊身上挂着一个四方形铁盒子,右手拿着一根电极棒,时不时地向地下测量,并进行记录。“这个测量法主要是找线索,找出一个个线索,然后再进行详查。”杨佃俊介绍说。
普查完后,杨佃俊又用双联电测法进行详细测量,并对两次勘探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记者看到,杨佃俊将一个电线卷放到地上,两位村民开始铺线测量,杨佃俊则坐在机器旁统计测量的数据。“现在进行的都是户外测量,通过这种测量找出一个个的线索,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进行精准计算和量板对比分析,确定井位。”杨佃俊说。
找水引村民围观 路人索联系方式
杨佃俊的找水方法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山旺镇张家台子村的张国强是一位“打井人”,当天特意从邻村赶过来“取经”。他说,现在天气干旱,很多村里都在忙着打井,但是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打井位置,打出的机井多数都没有水。“他们找好位置,找我的团队过来打,人家说在哪打,咱就在哪打。”张国强说,目前不少农村流行迷信的找井方法,找村里的“神婆子”来看位置,毫无科学根据。
“这个找水的办法看着很科学,希望可以打出一眼好井,让我们的农作物‘喝’上水。”一位村民说,今年春天以来,村里打了5口机井了,井深都90米以上,成本都在2万元左右,仅有一口勉强可以浇地,但水流非常小,全村人浇地成了大问题。
在杨佃俊进行户外测量时,一位来自昌乐乔官镇的路人特意停下车,要了杨佃俊的联系方式。“俺们那现在也没水了,一直想找个专家给俺们看看,不知道去哪找,没想到出门就碰上了。”这位路人说,办完事回家后,他就和杨佃俊联系,争取让他早日去他们村看看。
经过一天的户外测量,下午5时许,杨佃俊结束了一天的户外工作,他来不及擦掉脸上流淌的汗水,急忙将设备装上车,匆匆赶回潍坊。“回去休息一下,第二天就开始将这些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需要两天的时间进行数据计算,确定最终井位后,才能通知村民打井。”杨佃俊说,每次看到农村的旱情,他都非常心酸,只想早点找出水,让村民打井,缓解当地的旱情。
如今浇同一块地 要多花七个小时
在杨佃俊工作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几位村民了解干旱情况。村民郭立军家里种着十几亩地,在一片小麦地里记者看到,麦田里的麦秆已经晒得非常干。“往年这个时候早就种上玉米了,今年收了小麦后,一直没下一场大雨,不敢种玉米。”郭立军说。
在旁边一块春季玉米地里,有的玉米高约1米,有的高约半米,参差不齐的玉米叶有些发黄,在微风中摆动。“这些高点的玉米都是浇过一次水的,矮的都是没浇的。”郭立军说,他家种着四分地的春季玉米,前段时间刚刚浇了一次水。
“以前水好的时候,四分地一个小时就能浇完,现在要浇八个小时。”郭立军说,他浇地用的是村里刚刚打的机井里的水,浇地速度比原来慢了不少。
记者采访时,一位村民推着一车刚刚摘下的油桃往家走。记者看到,这些油桃个头都非常小。“今年水不行,桃子也长得小。”郭立军说,这些油桃都是没有浇过水的,能长成这样完全靠老天爷的“脸色”。
在朱家河村村后是一个小型水库,这个水库承担了全村浇地、喝水的重任。今年4月份,水库里的水逐渐干涸,露出了库底。记者看到,水库库底长满了青草,库底龟裂非常严重,库底还躺着几条已经干巴的死鱼。“幸亏现在村里安装了自来水,要不然现在连水都喝不上了。”郭立军说,20年前,这个水库曾经干涸过,那年天气特别干旱,村里的好多井也都干得没水了,而今年是这个水库第二次干涸,预示着今年也是一个大旱之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