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赶年货大集 摊主俩小时没卖出一副春联

2015-02-16 10:30:00    作者:赵春晖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鞭炮声声除旧岁,火树银花不夜天,提起过年,人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扫扬尘、添新衣、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到如今,扫扬尘交给了家政公司,年夜饭挪到了酒店,城市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少了,农村里热闹的踩高跷
     不少市民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也有人认为过节形式有变化但精神内核犹存

  鞭炮声声除旧岁,火树银花不夜天,提起过年,人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文化。扫扬尘、添新衣、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到如今,扫扬尘交给了家政公司,年夜饭挪到了酒店,城市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少了,农村里热闹的踩高跷难觅踪影。“年味越来越淡”萦绕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心里。那记忆中的年味,到底去哪里了? 

  现象 

  春联生意一年比一年差,商贩正在考虑转行 

  2月14日是农历腊月廿六,本应该是备年货最关键的时候,但在奎文区孙家大集上卖春联的刘秀美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早上6时多就到大集上来占地方,集上卖春联的摊位也不多,但是一直到上午8时,她一副春联都没卖出去。 

  刘秀美说,前些年,到了腊月廿六,买春联基本上就得排长队了,摊位前被人围得满满的。可生意一年比一年差,以前最抢手的春联,如今已经面临砸在手里的风险。 

  刘秀美说,以前的村庄如今起了高楼,春联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小,在楼房里贴春联对尺寸的要求高,不容易买到,很多人干脆就不买了。再加上年底去超市购物,一般都会送“福”字,买的人越来越少,她已经开始考虑转行了。 

  今年29岁老家诸城市石桥子镇西王院村的王岩说,在他们老家,以前快到过年的时候,集上卖春联的人面前都摆着桌子,现写现卖。 

  王岩说,他父亲是语文老师,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每到过年都是自己挥毫泼墨,周围的邻居都到他家里讨字,那时候他还经常给父亲研墨打下手。如今,父亲已经不再写了。 

  王岩到集上去买春联,几乎见不到手写春联的踪迹,卖的都是那种印出来,虽然金光闪闪很好看,但是不如当初散发着墨香的春联有味道,也少了一丝年的气息。 

  工作太繁忙,到超市买东西才意识到要过年 

  春联“受冷落”只是年味变淡的一个缩影,同样觉得年味淡了的人有不少。过年“没意思”,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今年34岁家住高新区潍大花园小区的周伟告诉记者,他一直忙于工作,如果不是最近去超市时,看到超市附近的街道堵得那么厉害,超市里面人山人海,他根本没意识到,原来已经到“年根”了。在他的印象中,过年需要提前忙的事情有很多,但如今,他脑海中思考的只是这个月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原本“办年”的忙碌都被工作的繁忙给替代了。 

  家住经济区祥瑞家园小区的李洁莹今年26岁,她说,马上就要过年了,但是她的心里没有丝毫期盼。小时候那种盼着过年的兴奋劲儿早已不知所踪,跟同事朋友聊起来,大家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可到底怎么个淡法,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特别乏味。 

  目前在山西太原工作的周鑫已经年近40岁,在外漂泊的时间长了,每到过年的时候,都盼着能回潍坊老家跟亲人团聚。可千里迢迢赶回老家后,面对的却是马不停蹄的大吃大喝、迎来送往,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许久不见的同学、亲朋聚在一起,总少不了或明或暗的攀比,最后弄得他身心俱疲,这样的年过得实在是累。 

  声音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年味在每个人心里 

  现在很多人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可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有一部市民认为年味非但没有变淡,反而比以前更浓了。 

  14日晚上,记者在佳乐家新华店遇到前来置办年货的市民孙莉。跟别人的观点“不同”,孙莉觉得今年的年味特别浓,原因是已经几年不发年货的单位今年发了600多元的年货。“虽然大家都在说年味淡了,但我觉得这只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孙莉说,如果过年不能回家跟家人团聚,每个人心里都会很失落,这就是过年在大家心中的位置。 

  家住高新区大观天下小区的刘强大学学习的是社会学专业,他认为,说年味淡了的人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发展的这部分新城市人。这些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见过农村过年时热闹的氛围,对记忆中的年味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来到城市后,他们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传统春节文化跟西方文化产生了猛烈的撞击。在城市里觉得没有根,回老家后又对老一辈人过年时的种种讲究不屑一顾,把这些仪式和讲究抛开后,就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了。其实对很多原本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年”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家住经济区缇香美地小区的于刚说,虽然大家都说年味淡了,但去超市里转一圈,就觉得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每个从超市出来的人推着的购物车里都是满满当当的,可见大家对过年还是很重视的。而且每年的“春节大迁徙”也是人们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情结。“大家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觉得年并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大家心里有年,就不能说年味淡了。”于刚说。 

  分析 

  不愁吃不愁穿 过年少了期待 

  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可年味却越来越淡,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可实际上,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造成年味变淡的重要原因。 

  以前,吃顿水饺、穿身新衣服是很难得的事情,曾经只有在过年才吃上的东西,如今随时都能吃到;曾经只在过年才会置办的东西,如今随时可以得到;曾经一家人要累一天甚至几天,才能把家里从头到尾打扫一遍,如今全交给了家政公司。想要的东西平时很容易得到,过年的时候就会产生不知该准备什么,怎么过的困惑。 

  王岩说,记得小时候,离过年还早,父母就开始赶集置办年货,忙着自己做烧肉、豆腐、炸货,那时的过年意味着有吃不完的好吃的。父亲煮鸡的时候,他搬个凳子蹲在旁边,馋得直流口水,如今只能成为回忆。 

  “其实不光年轻人觉得年味淡了,我父亲那一辈人同样这么觉得。以前过年,要置办很多年货招待很多客人,如今客人越来越少,他们都不知道该准备什么了。”王岩说。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李老师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且基本上以吃为主题。当吃喝对人不再具备吸引力时,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不用亲自忙活 热闹乐趣消失 

  年俗文化的没落,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前过年,除了贴春联、过门钱、窗花,做腊肉、灌香肠等都是必备工作。但如今,贴窗花就连在农村都已经不常见了。 

  老家是昌邑的许博今年36岁,他说,以前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除夕不睡觉,围在炉子旁“守岁”。年夜饭都是凌晨准备,先放鞭炮,然后在家里的几个门口烧纸。完成这些,水饺也煮熟了,年夜饭正式开始。而如今,年夜饭在除夕晚上吃,除夕夜不等看完春晚就早早睡觉,大年初一早上七八点钟才起来放鞭炮,水饺里也不再包硬币或枣。 

  家住奎文区苇湾社区的李奕颖是个“90后”,说起过年,李奕颖觉得,还是小时候过年更有年味。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帮姥姥灌香肠,腌好的猪肉用塑料大红盆装着,姥姥把肉塞进洗干净的肠衣里,她负责用绳子把香肠捆成一节一节。灌好的香肠挂在窗外,她每天都要去看看晾好了没有。李奕颖说,现在家里还灌香肠,可都是去肉店加工好的,连晒都不用自己晒,虽然省了麻烦,但也少了忙碌的乐趣。 

  老家临朐的孙涛说,记得小时候过年,村里会来舞龙狮、踩高跷的表演队伍,有的地方还有庙会,如今也都没了。传统习俗一个个消失,如今过年只剩下了大家早已不稀罕的吃喝,难怪年味会淡了。 

  为买各种礼品 工资都花完了 

  对于老人来说,虽然年味淡了,但过年依旧是跟子女团聚的节日。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春节变身“春劫”。 

  2月14日晚上,记者在奎文区佳乐家新华店见到了前来采购年货的钟晓庆,他的购物车里装了满满一车礼盒。钟晓庆说,2014年他刚参加工作,觉得自己挣钱了,空着手回家不像话,所以来买点东西回去孝敬父母,但看着礼盒的价格,钟晓庆笑不出来了。光给父母、亲友买礼品就花了1300多元钱,再加上给侄子、侄女们买点零食,在超市里就要花1500多元钱。对于刚刚参加工作,工资还不足2000元的他来说,这实在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谈到过年,已经参加工作3年多的张军更是感觉“压力山大”。已经28岁的张军去年刚谈了一个女朋友,过春节自然要去给准丈母娘拜年,第一次过年登门,礼物也不能准备少了。 

  除了给准丈母娘准备礼物,张军还要给女朋友的哥哥准备一份,再加上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光礼品就花了3000多元。他给自己买了一身衣服,花了1000多元,给女朋友买了一件衣服,花了700多元,又给自己的爱车加满油。 

  “自己算了算都吓了一跳,花了5000多元钱,刚刚发的工资全都花没了。”张军摇着头说。 

  短信电话拜年 缺乏“人情味” 

  春节是一个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但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方便。但也正因为这些科技手段的出现,冲淡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 

  家住经济区博悦世家小区的郑佳怡回忆说,她小时候,每到过年都要跟着家人去村里的长辈家里拜年,远的亲戚则要挨个打电话拜年。现在,大家对拜年已经不怎么讲究了,她已经很久没在大年初一跟着家人出去拜年了。大年初一给亲戚拜年也由打电话变成了发短信。以前给朋友同事拜年都是发短信,如今则变成了发微信。郑佳怡觉得,这种拜年方式方便快捷,但就是在情感表达上欠缺了一点,好像没有以前面对面拜年的那种“人情味”了。 

  在新疆工作的王伟老家在诸城,今年33岁的他说,刚去新疆的时候,无论回家多艰难,他都千方百计要在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一趟。最近这几年,他都是隔一年回一趟老家,虽然不能年年回家,但他并没有觉得特别遗憾。平时经常给家里打电话,也经常跟家人视频聊天,随时可以把照片传回来。虽然远隔千里,但他觉得跟家人的交流并不少,对于团圆的那种渴望,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王伟觉得,对于一些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春节给了他们一个回家的理由。但他觉得,只要能经常跟家人联系,回家并不一定非要等到春节。 

  生活节奏加快 无暇顾及办年 

  与其说年味淡了,不如说是人的心淡了。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需要人关注的事情太多,已经很难沉下心来为了过年好好操办。就业、买房、买车、结婚、升职、孩子上学,种种问题的背后都是现实存在的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连放松的时间都少有,又怎么可能对过年倾注像过去一样多的精力? 

   目前在内蒙古上大学的临朐女孩王茜说,年味远不如以前浓厚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城市里工作、生活,老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过年的时候,在城市里打拼的人回家过年,自然会带回各种年货。大家手里的钱多了,不愿再受以前的累,毕竟自己动手准备年货实在太麻烦,过年的乐趣就这样被消磨没了。 

  家住高新区乐得家花园小区的林仁亮则认为,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还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林仁亮说,年假就这么几天,根本没有时间忙年,怎么可能还有年味?剩下的几天无非是在吃吃喝喝中度过,回来后又要拼命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异地工作,面临着繁重的生存压力,在快节奏的生存方式下,沉重的社会压力已经让人无暇再对过年倾注太多的情感,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给侵蚀了。 

  探讨 

  传统文化需要转型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最近这一百多年中,我国由农耕文明迅速走向工业文明,在这种急剧的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那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紧跟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和转型,才能真正把这个民族带入到现代化的轨道。 

  “现在很多人都说年味淡了,可以说是这种文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很多人心里对年还是有渴盼、有追求的。如今过年已经变成了一种信仰,只要心中有年,就会觉得年味依旧浓厚。”王忠武说。 

  “2月14日本来是西方的情人节,可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个重要节日。”王忠武说,最近这几年,洋节大举“入侵”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无论是情人节还是圣诞节都受到了我国年轻人的热捧,这跟年轻人对我国春节等传统节日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看来,这些洋节更具现代性和吸引力。年轻人平时的工作压力太大,这些洋节给他们一个放松的契机,这些节日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充满个性的特点,都是年轻人所渴求的。 

  王忠武认为,年轻人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中国的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年轻人参与和传承。但如何吸引年轻人重拾传统成了一个难题,这就需要把这些节日的传统性跟现代性结合起来,既要保留传统节日几千年文化的精华,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照顾到更多年轻人的需求,结合当前的实际打造新的节日文化,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构筑新的春节文化 

  在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春节的文化影响力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都是其他传统节日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但现在许多人都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一些跟春节有关的年俗也已面临失传的风险,如何把年俗及背后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确地传承和保留下来,已经成了萦绕在很多人心目中的难题。 

  寒亭区刚刚把“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组织有关部门对历史民俗文化丰富的村进行集中拍摄,留存鲜活的乡村文化档案。这项工程本身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保护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年”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才能把“年味”保留下来。 

  王忠武说,跟科技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及工业的现代化不同,文化的现代化是不可能把传统全盘剔除彻底更替的,而是需要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这个更新的前提,是要完成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准确继承和对时代发展相背离的旧习俗的摒弃,从现代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新的传统和精神。因此,要想实现春节文化的现代化,就要全面构筑新的春节文化内涵。不但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大对文化价值的传播,还要用简单而又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的语言把春节的内在价值传播出去,让市民对这些内在的价值产生认同感。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赋予这个节日新的生命力。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王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