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此,家长会将众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而学校又是家庭希望培育的最主要承载者,所以,家校之间就会存在一种敏感的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把控好信任、尊重、沟通这三个关键词,就能有效促成顺畅和谐的家校关系。
信任是维护家校关系的基石。“人无信不立”。所有的交往,沟通和交流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家校之间任何一方失去了对对方的信任,那猜想和想象将成为充斥大脑和支配行为的主导力量。在信息来源不可靠或不完整的情况下,猜想和想象的空间就会被无限放大,而这种猜想的放大势必会促成过激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过激行为,对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隔阂,不利于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工作的开展,为此,家校之间的信任是不可撼动的基石,这种基石一旦松动,带来的将是无尽的烦恼。
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都要学会充当双重角色。当孩子踏入校门,教师就应该充当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接过孩子的那一刻,同时接手的还有家长的那份信任和托付,看护好孩子,教育好孩子,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管护和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爱学生。同样,放学以后,家长领回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孩子的成长收获和老师的嘱托,回家后要尽最大限度的配合老师完成我们应该承担的管护和教育义务,虽然我们没有教师的专业特性,但一定有比老师更强烈的专一程度,尽其所能即可。家长和老师都要把孩子当成相互信任的接力棒,交到谁的手上,谁就要责无旁贷尽心尽力的去培育,而不是相互猜忌和指责,只有这样,家校之间信任的基石就会越垒越高,家校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愉快。
尊重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基本前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道出了尊重的重要意义。相互尊重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更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优秀体现。在维护家校关系上,相互尊重更是不可或缺,学校要尊重家长的基本诉求和期盼,家长也要尊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可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它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加给学校,让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教育所有的孩子,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个人认为:“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干”还是最合适的选择。活动育人是学校教育常用的方式之一,但随着当前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活动时,出现战战兢兢,畏手畏脚的问题,活动开展不起来或者是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如此,我个人还是觉得,应该相信学校的教育,尊重学校的育人方式,毕竟从大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整体素养还是比较全面的。作为学校和老师,共性教育是主导,但个性化培养也是使命,我们要尊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学校要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让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呈现出共性成长的影子和个性发展的样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去弥补孩子的短板,拓宽孩子的特长,真正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躬身践行,做好引路人和垫脚石,把“托起明天的希望”变成一种看得见的行动。沟通是排解家校矛盾的关键所在。在家校关系中,矛盾和分歧是必然存在的两个问题,而良好的沟通是消除家校矛盾和平息分歧的最好办法。为了更好地开展家校沟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开放各种沟通渠道,以保障沟通的顺畅。家长朋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进行家校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诉求,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面对面进行沟通,这样会更直接、更坦诚。凡是涉及学校和学生的问题,最终还是学校去落实解决,所以,家校之间的直接沟通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这种沟通更能体现出对双方的信任和尊重,也更有利于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家校沟通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对涉及家长和学生面上的问题要及时进行通报和解读,让家长知悉学校的要求和下一步的育人措施,这样更有利于家校合育。二是对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要事先对家长进行告知或解释,让家长有充分的知情权,避免误解和猜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三是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联系人,要积极回应家长的关切和疑虑,及时解决家长的合理诉求,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上报解决。另外,班主任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家校微信群和接送孩子的机会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通报孩子出现的问题,携手解决临时性问题。信任、尊重和沟通是维护家校关系三大基石,双方只有携手并进,密切配合,才能建立和维护稳固和谐的家校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蔡风虎,安丘市青云山小学党总支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潍坊市铸魂育人先进个人,安丘市劳动模范,安丘市立德树人标兵,多次荣获教研成果奖和创新成果奖,出版专著《在自主教育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