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蔡风虎:把管理转化为教育是一种智慧

2023-11-23 14:37:3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顺 蔡风虎

  大众网记者 张顺 通讯员 蔡风虎 潍坊报道

  2023年11月22日,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党总支书记蔡风虎途经学校内部道路时,发现有一段路没有清扫卫生,就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分管领导,可迟迟没有见到有人来打扫。正当他思考众多“为什么”时,就看到班主任老师领着全班孩子赶到了卫生场地,于是他站在窗边观望,正想看看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件事时,她的很多细节都让蔡风虎书记很释怀。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校长蔡风虎将自己的在整个事件中的收获和感悟概括如下:

  我看到班主任老师把整班的孩子带到了场地上,开展了一场既简短又有效的班会教育课:我们今天的值日干得怎么样?地面不干净给你带来的感觉是什么?我们的卫生区边界在哪?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式教育虽然略带严厉,却效果显著,片刻之间地面就变得洁净如新。从整个过程来看,她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值得称赞:一是她将怒吼、训斥、惩戒式的管理转变为了一种教育,这也是她最大的亮点;二是她没有只叫值日生出来,而是让全班同学都出来,把教育的范围做到了最大化,起到了防微杜渐的功效;三是她让孩子们用集体的行动去弥补小群体的过失,体现了一种团结向上的集体观。以上三个亮点让我很是满意,因为她把管理转化为了一种教育,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管理和教育是和谐共生的。没有管理就产生不了规矩和习惯,没有教育就谈不上立德育人,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从育人的角度看,这两者之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管理是由外向内的约束,它扎紧了孩子犯错的出口,让孩子体验了犯错惩戒带来的不适,警示孩子不敢犯错;教育是由内向外的生长,它促成了孩子心智的成熟,让孩子明白了怎样才能不犯错,达到了不想犯错的教育目的。但无论怎样,管理和教育的目的就是降低孩子犯错的几率。管理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再次犯错的几率不会下降很大,很容易出现“屡教不改”的问题,而教育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效果是相对长久的,再次犯错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我们要学会在管理中寻找教育的支点。日常工作中,大家习惯于管理,因为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但从实际的现状来看,为了防止问题的产生,管理只能是越来越严,而这种严格的管理往往会诱发过度管理的发生,“过度管理的明显特点就是不允许学生犯错”(来源于李希贵校长《学校如何运转》一书),这对容易犯错的中小学生来讲就是一种心理压抑,而压抑的后果就是导致师生矛盾和亲子矛盾的发生,当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互生讨厌的情绪。李希贵校长在《学校如何运转》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结束了”。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万万不可出现管理过度的问题。在利用管理的同时,更要学会在管理中寻找教育的支点,通过教育的手段去抚平管理带来的副作用。这位班主任就是巧妙地借用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支点,实现了由管理到教育的智慧转换。

  转变管理方式,让教育参与其中。现在的学校,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很弱,孩子在校出现一点磕磕碰碰都会引发家长的不满和指责,为此,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密不透风的管理方式去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种管理之下,孩子们就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从实际情况看,出现小问题的频率的确降低了,但出现大问题的风险却变大了,特别是抑郁性心理问题会变多。所以,严格的管理未必是一种标本兼治的良药,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转变管理方式,让更多的教育方式贯穿于管理之中。例如:为解决大课间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学校把每周两节课的社团活动和大课间时间进行了调整,把每天大课间时间由30分钟调整为45分钟,把社团活动平移到每天的大课间中,让社团辅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让孩子在运动和娱乐中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缓解焦虑情绪,释放心理压力。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既解决了大课间学生管理的问题,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愉悦了身心。通过此次调整,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监管,矛盾冲突少了,学习效率高了。

  管理是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家庭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它具有明显的组织性、约束性和协调性,而教育则更具有启发性、生成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不同。学校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既要依靠管理更要注重教育,做到外束于行,内修于德,让孩子在健康的轨道上茁壮成长。

  (作者:蔡风虎,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党总支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潍坊市铸魂育人先进个人,安丘市劳动模范,安丘市立德树人标兵,多次荣获教研成果奖和创新成果奖,出版专著《在自主教育中发展》)

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