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取消长跑惹争议 专家:1500米跑就够了
2012-11-22 11:25:00 作者:任克非 盖源源 来源:成都商报 我要评论
[提要]本报昨日报道,对成都某高校校运会成绩调研发现,该校八年前非体育专业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竟然至今未被超越,运动成绩下滑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学生体质逐年下降。” 和中小学运动会一样,目前大学的校运会仍可称得上是“田径运动会”,设项基本是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传统田径项目。
本报昨日报道,对成都某高校校运会成绩调研发现,该校八年前非体育专业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竟然至今未被超越,运动成绩下滑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而最近21岁大三学生陈杰跑完10公里马拉松猝死,武汉高校取消校运会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长跑项目等新闻接连曝出,再度引发外界对大学生体质的担忧和思考。大学体育教育是改善大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今大学体育教育是否因时代变化发展、学生体质下降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变动?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体育管理学协会委员、全国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庞元宁,以四川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发展变化为蓝本,管窥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变迁。
学生体质 确有较大变化
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被曝出校运会取消男子5000米以及女子3000米两个长跑项目,此后又有媒体曝出西安等高校也取消了这两个项目,华中科技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沈跃进表示取消这两个长跑项目是出于现实考虑,“一方面是天气太冷,跑起来太辛苦;另一方面,这两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取消长跑,这一度引发外界议论,有观点认为,长跑是锻炼心血管功能的最简便运动,曾设于高校运动会,说明其合理性,如今取消更说明大学生体质下降,无法承担3000米、5000米运动量的负荷,取消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学校体育的“倒退”。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庞元宁从事体育教育32年,相继在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任教,并于2008年开始担任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他对体育教育颇为了解,并有自己的研究。他也注意到近期讨论取消长跑的话题,但他认为取消是应时而需,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学生体质的变化,“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不断变化,现在的学生不再像我们原来一样随意玩耍,他们需要面对更为繁重的学业,他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也在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现在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跟以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人可能参加男子5000米、女子3000米会发生意外,它们不一定特别不适合作为当今大学生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了。”
项目设置 因人而异
但庞元宁并不认为取消这两个项目意味着高校体育抛弃了长跑项目,事实上长跑一直以来都是简便易行且对心肺功能有益的锻炼方式,“长跑是最能增强耐力、提高心血管能力以及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运动,上世纪60、70年代,学校和一些单位都提倡长跑,正是因为大家都能认识到长跑的功效。现在,我们的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更不应该放弃长跑这种锻炼方式,只是说我们会根据新的变化进行一些科学的改动。”庞元宁说,现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校运会也没有男子5000米、女子3000米的长跑项目了,在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会中长跑设项为男子1500米、女子800米。“就现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来说,男子1500米与女子800米完全可以让大学生们达到长跑锻炼的目的,800米对专业的运动员来说不算长跑,但是对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需要4分钟甚至5分钟来跑完这个距离,这个时间她们已经从无氧进入了有氧运动的阶段,可以达到长跑的效果。”不过,在目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会中,仍保留了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这两个项目,庞元宁说这也是针对性的设置,“对体育专业学生,这样的距离才是长跑,他们才能有效进入有氧运动阶段,所以我们根据体质的不同,仍在他们的运动会中保留此项目,这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受到激励,领略长跑运动独特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长跑的爱好。如果锻炼得当,他们也可以尝试挑战男子5000米和女子3000米。”
和中小学运动会一样,目前大学的校运会仍可称得上是“田径运动会”,设项基本是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传统田径项目。四川师范大学校运会也不例外。庞元宁说:“田径是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所以保留这些传统项目很有必要。”但因为大学在人数、社团活动方面的优势,其在运动会项目的发展上比中小学更加丰富,“比如我们借助社团组织牵头搞不少单项赛事,如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乒羽等比赛让大学生们有更多参与运动会的机会。”除了这些,四川师范大学近年还在传统的田径运动会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加入趣味项目,‘两人三足跑’、‘印度飞毯’等,满足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热爱体育 川师自有办法
丰富选修项目
定向越野舞龙舞狮都有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文件,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同不少高校一样,四川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推陈出新,6年来,每周二和周四下午4点至7点学校都不排任何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庞元宁说,这种方式,全国独此一家。
学生有了更多的活动时间,但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会积极参加体育项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过,学校体育科目并不能完全激发兴趣,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学生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庞元宁表示,他对此也有过深入的研究,而四川师范大学根据这个情况,也在近年来的体育教学中加入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四川师范大学每周固定还有两节体育课,学生们在大一时将学习一些基础体育内容,如田径、健美操等,因为我们考虑到大部分学生以后可能选择成为一名老师,就算是不当体育老师,掌握了基础的体育内容对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来说也十分有益。到了大二之后,我们会提供丰富的选修课,供他们实践。”过去,大学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选修课是非常有限的,大多是三大球以及乒羽等,在7、8年前网球都算得上是大学里非常“潮”的选修课了,但现在不同了。“除了足篮排、乒羽网这些耳熟能详的项目,我们还加入了保健体育、时尚体育、艺术体育这三大门类的选修课。比如时尚体育有定向越野、轮滑、蹦极等,艺术体育包括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让学生们有更多选择和接触不同体育运动的机会。”庞元宁说,“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锻炼有益的,我们都会考虑将它们设入平时的体育课程之中。现在每年都会加入一些新的课程进入体育选修课之中,会根据学生们的喜爱程度和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庞元宁说,比如像舞龙舞狮这样有民间文化传统的体育项目,目前也设于四川师范大学体育选修课中,不少同学选修后表现出浓厚兴趣,目前该校已经有自己的舞龙舞狮队。
在大学教学中,体育在大一、大二仍属于必修课。但考虑到学生健康状况,大学体育还设置了“保健班”。“一些学生可能进校时有心脏等方面的问题,不一定能适应我们的体育教学,但他们也需要修体育学分,我们也会针对性地给他们体育课程辅导,“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会有所选择,比如推拿、按摩、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让他们更有兴趣。去年保健班学生提出对棋类的需求,我们又开办了棋类的课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体育学习的机会,是我们大学体育教育一直倡导的。”
教学重在引导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央视知名体育评论员张斌在他最近的文章《体育课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写道,“英国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教育齐备的国家,但英国的调查机构调研发现,英国的学生体育仍然存在着缺失,这里面的原因多样,学校体育教育并非是惟一的短板。该项调查显示,42%的父母认为是繁忙的学业压力导致孩子们被迫放弃日常的体育锻炼,14%的16岁学生在学校里是根本不上体育课的;三分之一的父母将孩子不能充分参加体育运动归结为设施欠缺,还有24%的家长认为学校体育没有得到充分的投资保障,23%认为是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庞元宁表示,事实上中国大学生体质的下降也不能只是说学校体育教育是惟一的问题,但他表示,从长远来看,虽然近来大学体育教育有创新变化,但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逐步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明确引导意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从哪里来,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们感受体育的魅力和内涵,愿意主动参与,让体育进入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目标。”
四川师范大学的定向越野队是一支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极高水平的队伍,队伍刚刚组建之时,队中不少人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定向越野,但在体育课上经过老师有效引导,学习这项运动后,一些学生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花时间参与运动。“这是一个例子,我想只要教学让学生们感到了兴趣,学生自然会在课内外主动参与。”庞元宁说,只是目前中国这样的体育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现在的不少体育老师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但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无法融会贯通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所以我想这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努力的一个方向。”庞元宁说。
( 任克非 盖源源)
更多新闻:
- 10:00视频直播NBA常规赛:太阳-开拓者2012-11-22 09:13:00
- 11:00视频直播NBA常规赛:国王-湖人2012-11-22 09:14:00
- 11:30视频直播NBA常规赛:勇士-篮网2012-11-22 09:15:00
- 鲁能高层易人引发三大猜想:球队风格是否改变?2012-11-22 11:25:00
- 南钢3将拒绝与球队签约 彻底无缘CBA新赛季2012-11-22 11:25: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