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被獾掰断的核桃树,村民很心疼。
獾洞。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有过这样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先生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五六年了,它今年最嚣张。”60岁的魏庆银说这话时,很是无奈。
包括魏庆银在内,兖州市新驿镇魏楼村的100多户村民最近晚上都睡不好觉。因为眼看着刚要采摘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一伙神秘“小偷”趁着夜色,潜进了他们的地里,疯狂偷吃。“什么招都使了,就是没办法。”魏庆银说,去年他家那能摘250多斤花生的三分地,最后只摘了不到30斤皮果。
而更让大家担心的是,这伙“小偷”已在他们村子南侧的一处弃用的大坑里住了下来:它们在大坑周边的土坡上面挖洞做窝,土坡上有大大小小百余个洞口,土坡下面几乎被挖空不说,有的洞甚至出现在村民的庄稼地里。这伙“小偷”的数量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担心也就越来越大。“它们现在只是毁坏庄稼,等将来会不会祸害我们的生命?”
地里的庄稼,很多都被它们祸害了
10日下午3时40分许,和几个村民坐在村头树荫下小憩的魏庆银,端起地上的茶杯喝了一小口茶,转过身朝着树上叫得起劲的知了嘟囔了一句:“叫唤个啥劲,闷热个天,让人烦。”村民魏广成说,魏庆银烦的不是热天和知了,而是每天晚上都要对抗的“小偷”.
“五六年了,它今年最嚣张。”60岁的魏庆银说这话时,脸上充满了无奈。魏庆银告诉记者,他菜地里种了三分多地的春玉米,眼看就要收获了,但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我就要拿着凉席子和被褥,外加一把铁锨,赶到地头,坐在地上一袋烟接一袋烟地抽,好让自己不睡着,要仔细地听玉米地里的声音,一要有动静就大声呵斥几声,然后用铁锨在地上使劲拍几下,才能把’它们‘吓跑。”这样的动作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的4点多钟。而这一状态,魏庆银已经持续了20多天。“没办法,三分地也是粮食呀。”
魏庆银口中的“它们”就是让村民们烦恼的“小偷”。连日来,这伙“小偷”几乎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会很准时地出现在村民们的庄稼地里,或啃食玉米,或扒刨埋在地下的花生种子,有时候甚至连村民种植的核桃树和桃树都不放过。
在村民程召平的玉米地里,记者看到一大片倒下的玉米秸秆,地里剩下被啃光的玉米棒子。紧挨着另一块地里长满了豆子,“原来种的是春花生,可是被扒光了,只能种上豆子。”程召平说。
记者在魏楼村村委会提供的一份由村民摁着红手印的统计名单上注意到,去年至今,已经有118户村民153.3亩的庄稼遭到这伙“小偷”不同程度的损害。村民们说,这伙“小偷”其实吃得很少,更多的时候是祸害庄稼,“吃得没有败坏得多”.“等麦子熟的时候,它们还会到麦地里撒欢,甚至打闹嬉戏到处打滚,把麦子扑倒一大片。”
不仅在魏楼村,在魏楼村紧邻的后寺村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我去年种了半亩花生,种上的当天晚上就被吃光了。”后寺村村民刘继身告诉记者,今年他又种了七分地的玉米,眼看就要收获了,他也像魏庆银一样每天晚上到地头守着,“已经连续10多天了,天热蚊子咬,白天还没有精力干活,受罪着来。”即使这样,刘继身的玉米地9日晚上照样遭到“小偷”的光顾,十五六课玉米不幸遭殃。刘继身说,在他们村,很多村民的庄稼都被损害过。
村民们称,这种情况在2008年前后曾发生过,但当时损害数量很少,村民都很纳闷,还以为是有村民故意和自己作对。后来,由村民在庄稼地里发现了“小偷”的踪影,而且还在村西南的大坑的土坡上发现了大大小小的洞。近两年来,村民种植的春季农作物受损害的面积和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村民表示,等来年春季,就算让地空着,也不种庄稼了。
长得肥嘟嘟,跑起来却比野兔还快
这伙“小偷”长什么样?魏楼村党支部书记魏广平等不少村民都曾和它们打过照面。
魏广平说,几天前他从地里干完活正要回家时,突然听见地里有动静,停下来一看,有三只猪模狗样的东西正在直立着上身朝他张望。“身子都有半米多长,肥嘟嘟的,有水桶口这么粗,怎么也得有40多斤重。”魏广平用手势给记者比划着。而令魏广平奇怪的是,这几只动物并不害怕他,和他对视了大概一分多钟,直到魏广平举了举手中的铁锹,“三个家伙才跑了,速度很快,说话间就不见了踪影。”
程召平也在几天前的晚上用网子网住一个“小偷”,不过由于“小偷”劲非常大,挣脱跑掉了。程召平说,因为自家地里的玉米也是屡遭破坏,他就在自家玉米地周围拉起来网子,中间留出一个入口。“也就8点多一点,我就听见网子里传出’吱吱‘的叫声,赶过去一看,一个灰色的家伙,体态非常大,嘴非常尖,在网子里窜来窜去,还没等我看清楚,它就挣脱跑了。”
据村民描述,“小偷”的样子和狗、猪都有点像。“但肯定不是猪和狗。”村民说,它们的脚、耳朵和尾巴都很短,而且毛发颜色不一,头上长着三条白色纵毛,中间一条由鼻尖延伸到头顶,从两嘴角到头后还各有一道短白纹,整个脑袋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给人感觉好像非洲土著为了装饰或吓人而画在脸上的油彩。”魏广平说,它们平时不怕人也不伤人,但人如果想抓它,它却跑得比野兔还要快。
“这家伙五六年前就在这里了。”村民魏庆德说,个头大的就有笨狗那么大,小的和猫体型差不多,但由于那时数量并不多,偷吃也毕竟有限,所以大家都没有把它们放在眼里。去年,曾有村民带来黄鼠狼夹子,在篮球般大小的洞口守了好几个晚上,但没有逮住一只。“其实就算夹到了,又怎么样?它还是会逃掉的。”有村民说,前段时间,有户村民看它们偷吃玉米和花生的量太大,就用过几个夹子,可哪想,到了第二天,就连夹子都没了影。
“这家伙力气大着呢。”一位村民说,至少它的力气比狗要大。曾经有人用石头和布把那片大坑土坡的洞口塞住过,但这样做根本没有作用--石头还是被扒开了。
吃得很挑剔,专家说很可能是獾
近两年来,村民们也渐渐了解了它们的习性。
“白天一般不会出来,晚上出来也一般在8点以后。”村民魏华说,只要注意听或者躲在一个角落观察,前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它们出来干“好事”.“看到西瓜,先用脚踩碎,然后专捡西瓜瓤吃。”他说,它们吃得比人还专业,红色的一点不剩,西瓜皮就全留在那里。
除了西瓜,玉米也是它偷吃的主要对象。玉米一般长得都有1米多高,它就抬起两只前肢摘下来,但像茄子、稻谷、毛豆之类的食物,它碰都不会碰。为了吃核桃树上的甲壳虫,它们还会将幼小的核桃树掰断,寻找甲壳虫。它们一般是集体行动,还是单独行动?有村民说,他见过最多的一次:1只大的后面跟了一串小的,“小的还会咕唧咕唧叫。”
根据村民的描述,以及它吃的东西,兖州市林业部门有关专家推断,横行于庄稼地里的“小偷”很可能是獾,济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相关专家也肯定了这种说法。村民们也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真正知道它们的名字。
10日下午,记者在村民带领下来到位于魏楼村南侧的一处大坑。坑大约有10亩地大小,西周是2米多高的土坡。村民说,坑原来是个窑厂挖的,随后改成了鱼池,后被弃用,现在却成了獾的“家园”.土坡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杂草。在坑北面的坡上,用手拨开丛生的杂草,显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如篮球般大小的洞口,有的洞口直径近50厘米,洞深一眼望不见头。而且洞口错综复杂,每个圆洞看似单独但又相互连通。在近30米的距离内,记者发现了50多个圆洞,整个大坑周围有100多个洞口。有村民告诉记者,獾属于群居动物,每个洞内可以居住10余只獾,“按此计算,此处獾的数量有近1000只。”但此数字并没有被证实。
□记者探访 獾们很机敏,一有动静就跑掉 因禁止捕杀,村民越来越苦恼
今年85岁的王同太老人,是后寺村年龄算是比较大的。他告诉记者,早在100多年前,后寺村有户姓郇的人家,但是在80年前左右就不在村里居住了,但是在后寺村有个郇氏家族坟地,村里人称为“郇家林”。王同太老人说,听村里老人说,因为当时埋葬亲人的坟头比较大,郇家人的坟头上曾出现了几个圆洞,并有人见到了“獾”。因此,“郇家林”也被称为“獾林”,但是自王同太老人记事起,也再没有真正见到过“獾”。
按王同太老人的话说,獾是个非常爱干净的动物,洞穴中及周围,有居室、有卫生间、有餐厅……俨然生活得有条不紊。王同太老人称,善于挖洞的獾,常常把洞穴挖得较大,一般都是离地2至3米,洞的直径也要有半米多,有几个进出口不说,卧室还常铺些干草、树叶等。可怕的是,獾的洞穴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大。但是,獾太灵敏,一旦被惊扰了,很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露面。对于獾,村民们很是头疼。
为了一探究竟,10日晚,记者决定到村民的庄稼地里和土坡的洞口去看看。晚7点40分许,记者和魏楼村党支部书记魏广平从村委会出发,步行10多分钟之后,记者和魏广平来到大坑北面的土坡上。
“尽量不要弄出动静来,这家伙非常机警,稍有风吹草动就马上钻进洞里,再出来就难了。”魏广平压低声音说。四处静悄悄的,只能听见蚊子不停地在耳边“嗡嗡”作响。皮肤上传来轻微疼痛,但记者却不敢用手去拍。记者和魏广平就这样静静地站着,眼睛一直盯着魏广平所说的獾经常路过之处。
猛然间,记者听见土坡下方的杂草丛传出“沙沙”声,顺声望去,三只灰白色的动物正顺路“走来”,记者下意识地将相机镜头对准它们,就在快门“嘀”地一声响起的瞬间,相机闪光灯也瞬间亮起,三只灰白色的动物“嗖”地一下,只留下三条黑影,然后消失不见。此时,时间刚过8点9分多一点。在闪光灯的照射下,记者注意到,三只动物体态圆润,头部均有明显的三条白色纵毛,其中中间一条由鼻尖延伸到头顶。“这就是獾,三个都不小。”魏广平说。可惜记者的镜头并没有拍上,成像器内,只拍下一点类似爪子的东西。“快门一响,就惊动它们了,再加上闪光灯,它们肯定受惊了,今晚再看到他们就很难了。”魏广平说。
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记者和魏广平静立在夜色中。祈求獾们等再次出现。但是直到9点20分许,再也没有听见任何动静。因不堪众多蚊子的“照顾”,记者和魏广平决定先回村委会,拿了手电筒再来。
当日晚10点,记者和魏广平拿着手电筒再次来到土坡上,只是临进土坡的时候,我们将手电关了。等了20多分钟后,依然没有任何动静,魏广平打开手电筒照向身边的每一个洞口,“用’惊扰法‘,看看能不能把它们吓出来。”记者也打开手电照向洞口,但是如此折腾到11点多的时候,仍然没有任何收获。记者和魏广平不得不沿着村民的玉米地返回,在一块玉米地的地头上,眼尖的魏广平发现下过雨后的地沟里,有个明显的爪印。记者发现,该爪印前头尖尖、如狗掌般大小的,入地挺深。“这就是獾的爪印。”魏广平的语气十分肯定,而且根据爪印的走势判断,该獾应该返回獾洞了。
魏广平告诉记者,针对这个情况,村民也向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反映过,但得到的答复是“獾属于野生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但为了驱赶獾,村民们什么办法都用上了,烟熏、下网、水灌、撒药等措施,甚至在庄稼地的周围围起来红色的布条,驱赶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獾的数量还是越来越多。
◎相关知识◎
獾,哺乳动物,嗅觉灵敏,毛黑灰色,体长约七、八十公分,善掘土,喜群居,穴居山野,昼伏夜出,遍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区,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栖居。其毛可制笔,毛皮可制裘,其脂肪熬炼的獾油可治疗烫伤等。獾的寿命一般在10-30年左右,属地方保护动物。常见的獾有三种,猪獾、狗獾和狼獾。獾的体形粗实肥大,四肢较短,耳壳短圆,眼睛很小,颈部粗短,四肢粗壮有力,趾端生有强而粗的长爪,趾甲很锋利,一般的小兽类,比如说狗,如果跟它单挑,估计都远远不是对手!獾的背部从头到尾长有长而粗的针毛,黑棕色与白色混杂,体侧白毛较多。这种小兽还挺臭美,身上虽然脏乎乎的,头上却长着三条白色纵毛,中间一条由鼻尖延伸到头顶,从两嘴角到头后还各有一道短白纹,整个脑袋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给人感觉好像非洲土著为了装饰或吓人而画在脸上的油彩。
獾善于挖洞,洞口一般有1一2个,多设在阳坡山势陡峭或茅草繁密之处。整个洞穴可长达几十米,獾很爱干净,据说洞里都收拾的很清洁,卧处还会铺上干草,小家整得怪舒服!民间传说,獾从山这头打洞进去,可以从山另一边打洞出来!每年冬天来临,獾也开始钻入洞穴,闭门不出,进入冬眠,直到来年三月才会出洞活动。冬眠之前,整个秋季,它们都在四处奔波,大量进食,以增加体内脂肪,为冬眠期的体能消耗提供给养。
更多新闻:
- 山东烟台莱州市发生3.2级地震2012-07-13 10:38:00
- 山东烟台莱州市发生3.2级地震(图)2012-07-13 10:42:00
- 四大名著被微博 山东汉子"假想微博体"逗翻网友2012-07-13 09:58:00
- 山东工资涨幅放缓 专家称需加强减税2012-07-13 09:57:00
- 山东自主招生批明起录取 3631人获自主招生资格2012-07-13 09:55: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