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怪味开车2年相当抽烟10年 低成本阻尼片含一级致癌物

2013-03-20 09:00:00    作者:   来源:东方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指南 阻尼 致癌物 空气污染物浓度 豪车
[提要]央视报道,相关检测表明,奔驰宝马奥迪6款国产车为了降低仅200元的成本,车内使用的阻尼片材料均为50元到70元的一类致癌物沥青而非环保材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仔细分析《指南》,车内空气质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东方网3月20日消息:好车一定有好空气吗?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推出重磅报道:在随机送检的北京奔驰C级车、E级车,华晨宝马3系车、5系车以及一汽奥迪的A6、Q5阻尼片样品中,检测发现都含有70号沥青,具有强烈致癌作用,属于一级致癌物。

  由于节目中针对的车型全部为人们耳熟能详的ABB(奥迪、宝马、奔驰),节目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央视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上午十一点左右的相关微博被大量转发。但是当记者昨天拨通奔驰、宝马的公关负责人时,对方均表示目前没有回应;而在这几大品牌的官方微博上,截至记者发稿时也只有车型介绍,对央视报道根本没有片言只语的反馈。记者看到,在一汽大众的官方微博上,不少网友索性在其他微博上留言:“阻尼片!求解释!”“今天必须给个说法!”

  国产化赚了利润丢了品质

  据介绍,阻尼片的作用是降低车内噪音。目前在欧美等国,阻尼片一般都使用高分子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不会挥发有毒有害气体。

  但是央视报道,相关检测表明,奔驰宝马奥迪6款国产车为了降低仅200元的成本,车内使用的阻尼片材料均为50元到70元的一类致癌物沥青而非环保材料。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材料工艺所高级工程师周光亚表示,太阳暴晒及发动机散热,紧贴钢板的沥青阻尼片受热极易分解释放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的释放过程。

  专家指出,品牌车国产后,之所以不采用环保材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没有关于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相关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使用沥青可以降低成本。据测算,2012年全年,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和一汽奥迪销售总量约65万辆,仅使用沥青阻尼片一项,一年即可产生总计9700万至1.3亿元的利润。

  央视报道披露,一些车主反映,开车半个小时后就会感觉头晕,恶心。还有车主在开车两年后发觉经常出现咳嗽,身体明显乏力等不适症状。一位奔驰车主金先生反映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却在体检后发现双肺出现肺纹理增多的现象,相当于一个抽烟的人,抽了差不多十年。

  现有标准先天不足更迁就厂商

  车内空气质量并不是新话题。我国也于2012年3月开始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明确规定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限值。可惜的是,《指南》存在先天不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仔细分析《指南》,车内空气质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比如,车内苯含量不能超过0.11毫克/立方米,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10毫克/立方米,这些与室内标准完全一致。但是车内甲苯含量不能超过1.10毫克/立方米,二甲苯含量不能超过1.50毫克/立方米,这个标准却远远低于室内标准。室内标准要求前者含量不超过0.20毫克/立方米,后者不超过0.20毫克/立方米。该专家指出,甲苯、二甲苯恰恰是车内空气污染来源的大头。这种有选择性地放宽标准,似乎更像是为了迁就厂商的生产标准。此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还涉及温度、湿度等物理参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常规污染物,以及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而《指南》却只有8项指标。

  而上海、北京、天津等22家消费维权单位也指出,车内空气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有上百种之多,包括烃类、醛类、酮类物质等,而《指南》只规定了其中8项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限值。他们建议,国家标准中应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物质的检测项目。

  早在2004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曾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启动了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定工作,并预计2006年10月正式出台。但由于种种原因,等来的却是宽松的《指南》。

  很多人对车内空气质量无所谓

  《指南》另外一个为人诟病的问题是,作为推荐标准,它并不具备约束力。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也是推荐性标准,但它却得到了普遍认可。

  这主要是因为早在10多年前,室内环境污染就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一般来说,消费者在签订装修合同的时候,会要求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写入装修合同或者补充合同。双方约定,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费用由客户承担,若室内空气质量超标确实由装修公司造成,则装修公司承担检测、治理费用和赔偿。这样一来,即便发生纠纷,也有据可依。

  而汽车大规模走进家庭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针对车内空气,很多人还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私家车主,他们都表示在驾驶新车之初确实能感觉到车内空气质量不是很好,只有少数人摇下玻璃或在车内喷洒空气净化气、香水等物,更多的人则怀着“时间久了味道就会自然消失”的态度。某汽车4S店的销售人员也坦言,大部分消费者看车买车时,只关注汽车的款式、价格、性能等,几乎没有人会过问车内的空气质量如何。由于在买车环节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日后要在售后环节维权就困难重重。

  不过,也有消费者表示,即便买车的时候想到把《指南》写进合同中,也很难操作。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更符合实际和便于操作的标准,另外一方面消费者也应该“用脚投票”,通过货币选择权增加对厂商的约束力。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毕竟,室内空气质量意识的推广也用了10多年的时间。

王晓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