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组图: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

2012-12-24 09:57:00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图源 旱灾 公元 末日式 明思宗
[提要]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尚不包括战乱等“人祸”引发的灾难。两汉灾难,多集中在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王莽所建新朝灾难尤多,水灾、旱灾、蝗灾、霜冻、雹灾、雪灾、地震轮番袭来,饥荒连连。

清末无家可归的灾民(故宫博物院藏照片)

清末无家可归的灾民(故宫博物院藏照片)(1/2张)

  尽管“世界末日论”喧嚣一时,2012年12月21日还是安然而过。事实证明,所谓“末日论”纯属无稽之谈。不过,“末日式”的大灾难对人类而言确是客观存在的。据考,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和群发期。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尚不包括战乱等“人祸”引发的灾难。

  夏禹灾难群发期――

  “宇宙大洪水”时期 “大禹治水”

  说到世界末日话题,人们常会引用汉乐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形容。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属气候反常,为极端气候表现;而“天地合”,则是地质灾害地震、地裂所引发的灾难。

  引发人类灾难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水灾和旱灾。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5079次。其中,水灾1013次,旱灾1022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地震686次,饥灾397次。陈高佣主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涉灾范围更广泛,得出的数字更大: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3504次。

  事实上,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远不像学术上的统计,当大大超过。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专家赫治清分析,秦汉至明清,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不断增多,时间间隔不断缩短。

  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是人类的大死亡。统计资料显示,仅从西汉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死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其中,导致十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害有20次以上;仅清代死亡千人以上灾害便有413次,共造成51351547人死亡。

  中国最早夏禹灾难群发期,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和地震。当时是“宇宙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的神话即发生在这一群发期内。这一时期灾难的详情已无法描述和推测,目前有记录的,始于两汉灾难群发期。

  两汉灾难群发期――

  汉末蝗灾数十万灾民“饥死者七八”

  《中国灾荒史》依《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所列资料统计,秦汉460年间,旱灾81次,水灾76次,地震68次,蝗灾50次,雹灾35次,风灾29次,霜雪灾9次,歉饥14次,疫灾13次,总计达375次,实际发生肯定远超此数。

  两汉灾难,多集中在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王莽所建新朝灾难尤多,水灾、旱灾、蝗灾、霜冻、雹灾、雪灾、地震轮番袭来,饥荒连连。

  新朝从公元8年至23年,共历15年。这期间,可以说中国老百姓没过上一年好日子。《汉书 王莽传》记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境内决口,洪水把清河郡以东几个郡都淹了。起初王莽担心洪水淹了元城县境内他家的祖坟,决定堵决口。后来看到洪水东流而去,没给祖坟所在的元城县境内带来威胁,便放弃筑堤治理,任由洪水泛滥,致兖豫平原为黄河水患所害长达60年之久,一直到东汉初年王景治河后,水患才减少。

  水灾在王莽当政时,尚不算末日式灾难,最可怕的是蝗灾,当了15年皇帝,有3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即黄河决口的始建三年、地皇二年、地皇三年。

  地皇二年先发生秋蝗,次年接着发生夏蝗。蔽日蝗虫西行,连长安的皇宫内都爬满了,可想当年蝗灾的严重和可怕程度。好多关外灾民来京畿所在的关内地区逃荒,“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谁知,关内也在大闹饥荒,造成流民“饥死者十之七八”。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的人间惨剧。

  除了天灾,人祸也加重了灾情。当时王莽下令赈济灾民,但粮食都让大小官吏贪污了。这些贪官还欺上瞒下,从街头买来精米饭和肉汁,拿进宫中给王莽看,说老百姓吃的都是这些食物。

都镇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