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申遗热遭冷处理 中国十大名楼申遗暂搁浅

2012-11-05 16:49:00    作者:微博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申遗 名楼 打包 原真性 长沙宣言
[提要]近日,中国十大名楼联合申遗暂时搁浅的消息一出,广大网友的民意又一次得到尊重,担心因过度重视申遗而忽视保护文物的专家也都松了一口气。对申遗搁浅一事,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近日,中国十大名楼联合申遗暂时搁浅的消息一出,广大网友的民意又一次得到尊重,担心因过度重视申遗而忽视保护文物的专家也都松了一口气。之前,中国十大名楼联名组团申遗的新闻引起了众多方面的关注和质疑,众多名楼的资历深浅不一,网友称联合申遗或为涨价,这时候申遗热的冷处理,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热点:中国十大名楼暂缓申遗

  3日上午,在2012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开幕式上,我国11城市共同签署历史文化名楼保护“长沙宣言”,宣言内容未包含此前引起各方争议的10大名楼联合申遗。

  对申遗搁浅一事,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称“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还在协调中”。

  详细

  事件回放:十大名楼联合申遗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发起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蓬莱阁、大观楼、阅江楼、天心阁、钟鼓楼、天一阁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将于11月2日至4日在长沙举办的2012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上正式签署《中国十大名楼联合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长沙宣言》。

  详细

  网友质疑:联合申遗为涨价

  对于十大名楼联合申遗的消息,一些专家及文保爱好者表示“不靠谱”。因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中,“原真性”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遗产要素。不少学者担忧,缺少原真性,历史文化名楼申遗或将“无疾而终”。

  打包申遗一事在网上也引来诸多议论,许多网友认为十大名楼共同申遗的前景并不乐观。更有网友晒出部分名楼的“翻新重修”日历,吐槽“历史名楼”不过是一个“历史楼名”,“除了名字是老的,其他的都是新的”,建成于2001年的南京阅江楼只有11岁。

  也有人质疑名楼申遗的背后也许是商业利益作祟,微博网友“十二玉楼在帝都”表示“不反感申遗,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

  详细

  专家:地域差异或是障碍

  在名楼年会上,《长沙宣言》出炉了,可是却不见了申遗的字样。对此,此次名楼年会承办方长沙天心阁的楼主陈杰认为,“打包申遗”虽然比单打独斗“申遗”所占的赢面更大一些。但是,十大名楼来自十个地方,地域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申遗路上的“拦路虎”。

  江西滕王阁重建工程总指挥的宗九奇也指出,各个楼分布在全国各地,创建的年代不一样,建筑风格不一样,客观上对此事造成了一定影响。

  详细

  点评:暂缓申遗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目前一些城市对名楼申遗积极性不高,成为“捆绑申遗”的“拦路虎”,其中当推南京为最。南京阅江楼,虽然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命名,明代大学士宋濂撰写脍炙人口的《阅江楼记》,但六百年来一直“有记无楼”,直到2001年由政府立项建成,仅10多岁的阅江楼建筑远不能被称为文物,申遗的“资格”似乎很不够。如果执意去跟人家“打包”,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所以,十大名楼暂缓申遗堪称是理性选择。

  暂时搁置申遗是对时下申遗热的冷处理,还不够,希望去掉“暂时”,改成长期搁置。我们需要给当下炙热烫手的申遗泼点冷水。一些地方将申遗当作时髦、当作文化政绩工程不遗余力地追逐,把世界遗产当作旅游的标签与广告赚取钞票,这根本违背了遗产保护的初衷。

  详细

  (中国经济网综合)

沈广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