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舰队司令员:此次远海训练出动机型最多

2013-04-02 10:55:00    作者:白瑞雪、高毅、甘俊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机型 司令员 协同训练 反潜 远程精确打击
[提要]南海舰队联合机动编队远航进入第14天。可以说,远海训练是海军远海作战训练新理论的孵化器,是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助推器,是提升海军部队遂行远海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倍增器。

  南海舰队联合机动编队远航进入第14天。编队继续在西太平洋进行维权针对性训练与实战化科目训练之际,编队指挥员、南海舰队司令员蒋伟烈接受记者专访,对这次战备巡逻与远海训练的意义、效果与收获进行了解读。

  “走向远海,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

  记者:远海训练进行到现在,取得了哪些成果?

  蒋伟烈:这次较长时间的远航训练,锻炼了各级指挥员和参训部队。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背靠背”对抗演练,检验了部队主战兵力超视距远程精确打击、防空反导、舰机协同反潜、多维立体登陆等战法。另一方面,依托指挥信息系统、立足体系作战,创新了计划课题与临机指定演练课题相结合、红蓝对抗和交替对抗结合、一方参演和带动多方参训相结合等训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预警机作为空中指挥引导的重要平台,探索了基于信息系统海军航空兵与水面舰艇在远海合同作战训练的新路子。这些成果为我们今后深化作战体系融合训练积累了宝贵经验。

  记者:海军五大兵种都直接或间接参加了这次远海训练,他们各自表现怎样?

  蒋伟烈:各兵种部队的表现可圈可点、进步明显。尤其是航空兵部队,这次远航是他们出动机型最多、指挥信息系统运用最充分的一次,并且带动了陆战部队与新型登陆装备之间的协同训练。编队还带动了舰队岸防兵力、各驻泊地域轻型兵力的实际拉动演练,充分发挥了训练的最大效益。

  记者:我们注意到,组成编队的舰艇与舰载装备都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产装备,它们是否经受住了远航的考验?

  蒋伟烈:远航证明,这些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比较好的。无论动力系统,还是指控、通信、预警探测系统,都经受住了较长时间、较高强度连续使用的考验。尤其是舰载直升机,飞行近千架次,都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远海训练常态化,并未改变海军近海防御战略”

  记者:远海训练常态化将对提升海军军事能力、促进转型建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蒋伟烈:这些年常态化的远海训练,不仅检验和创新了相关的战法训法,也有力促进了海军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极大地增强了海军官兵走向深蓝的信心。可以说,远海训练是海军远海作战训练新理论的孵化器,是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助推器,是提升海军部队遂行远海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倍增器。

  记者:未来远海训练还有什么新课题、新目标?

  蒋伟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常态化地组织远海对抗训练,进一步加强指挥信息系统的运用,进一步加大对抗训练的难度和强度,进一步检验复杂环境下的战法训法,进一步探索在远离岸基情报信息支援下组织远航对抗训练的方法,切实提高舰队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记者:走向远海成为常态,是否意味着海军近海防御的战略有所改变?

  蒋伟烈:组织舰艇编队远航训练是世界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我国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作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性军种,海军战略必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我认为,海军的发展壮大并不意味着近海防御战略发生了变化。

  “站在海洋国土上看我国版图,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记者:作为这次远航的重要内容之一,编队巡视了南沙各礁。如何评价守礁部队的精神状态和任务完成情况?

  蒋伟烈:自从1995年带领两艘舰艇到南沙值班以来,我多次登礁,每次都有新的感触。这一次,我欣喜地看到,守礁官兵的军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装备性能、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为部队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执行守礁任务的过程中,官兵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

  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祖国万岁”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一旦站在南沙岛礁上面对茫茫南海说出来,就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我对守礁官兵的激励,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记者:我们很多记者感慨,到了南海,才对国家的海洋国土有了真切认识。

  蒋伟烈: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战略资源。但是,全社会的海洋观、海洋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大家都知道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而当我们站在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上看我国版图,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我希望,通过我们海军南海舰队官兵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将这把火炬高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新华网井冈山舰4月1日电 白瑞雪、高毅、甘俊)

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