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他把淳朴的感情融入大地母亲,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敏锐的思维,铺开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成材之路;他以科学的态度,执著的追求,冲破世俗与偏见,向着科学种植的高峰勇攀;他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而深受上级领导和广大菜农的信任,一度被外县市区聘任为科技副镇长,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带领全镇农民走向科技致富之路;他以推广蔬菜种植技术为己任,肩负起时代赋予他的历史重任,踏遍省内外几十个县市,播撒绿色;他用行动演绎了自己的誓言,他用真情把爱奉献……他就是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村民,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发明人刘法三。
“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寿光,属平原农耕区,是闻名世界的 “中国蔬菜之乡” 、“中国海盐之都”,中国最早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便是农圣贾思勰在此成书。而对于寿光来说,蔬菜算是最亮丽的一张名片,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寿光蔬菜种植已极具规模。后来经过大胆创新,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王乐义为代表的一群寿光人,大胆尝试,从东北瓦房店引进的“琴弦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试验成功,一场绿色革命席卷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家住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的刘法三,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引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默默无闻奉献蔬菜产业30余载。走进村子,笔直宽敞的道路、修葺一新的绿植、绚丽多彩的手绘墙……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呈现在笔者面前。年已67岁的刘法三,中等身材,黝黑的脸膛,岁月的年轮已爬满他的面颊。见到记者一行来访,刘法三非常热情,几句寒暄过后,便打开了话匣子。
看到广阔前景 力求精益求精
谈起他为了寿光蔬菜大棚发展做出的贡献,刘法三向我们娓娓道来:1989年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三元朱村传遍了全县,震动了菜农朋友们的心。自东北瓦房店地区引进改良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建造技术和黄瓜嫁接技术获得成功,尤其是冬暖式大棚覆盖聚氯乙烯无滴塑膜,并利用嫁接技术在数九寒冬季节生产出鲜嫩的黄瓜,这对多年来种植大棚蔬菜(耐寒粗菜)、研究蔬菜大棚建造和种植技术的刘法三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撼和鼓舞。1990年春天,寿光县委、县政府召集全县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人员专门到三元朱参观学习,使他眼前一亮,看到了寿光蔬菜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观中,刘法三细心观看了大棚骨架的结构造型,认真分析了大棚的建造工艺,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启发,使他既惊喜又着急,感触颇深。惊喜的是,我们寿光人学到了外地蔬菜种植先进经验,着急的是外地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走在了寿光的前头。“为什么我们寿光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却不如外地先进,难道我们就没有自己的思路,独到的见解?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学习外地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改造?”
返回途中,他思绪万千,以多年的蔬菜大棚建造种植经验,结合三元朱冬暖式大棚的建造工艺,回忆分析着所见到的一切,像电影,一遍一遍在脑海里显现。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已是当前全国最先进的塑膜蔬菜大棚,是塑膜蔬菜大棚由种植耐寒粗菜向种植精细菜、高档蔬菜发展的历史性大转变,大大加快了寿光县蔬菜生产的步伐。但是,再先进也有短板,利用小竹竿夹膜铁丝穿孔压膜,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病。一个50米长的蔬菜大棚,要穿透2000孔洞才能固定塑膜,不但滴水漏气,而且造成棚内污染严重,大棚的采光和保温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深冬高寒时期,还得用火炉和木炭火加温,才能勉强维系棚内作物的日常生长,产量质量仍不理想。
经过反复考虑,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里闪过:每个大棚都是利用塑膜来作为保温和采光的首选材料,如何使大棚不滴水,不漏气,不污染,是提高塑膜蔬菜大棚效能的关键,要使大棚发挥应有的最佳效能,绝不能再继续沿用铁丝“穿孔压膜”方式。他经过深思熟虑,开始研究如何设计一个比较理想、更为先进的“无孔压膜”日光蔬菜大棚。
一次次构思,一次次否定,反复探索论证,最后他选定了用铁丝或尼龙绳进行无孔压膜。但是压膜前棚膜怎样固定,压膜线如何固定?怎样埋设坠石?压膜东西横向还是南北纵向?这种压膜方式能否适应于各类大棚骨架?能抗几级风?各种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他认真查阅赵鸿均编著的《塑膜大棚园艺》和国内外多种温室大棚建造工艺的有关材料,发现除小拱棚有利用铁丝压膜以外,其它各类大棚概不见“无孔压膜”先例。刘法三深切体会到了在中外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感,但是他有个倔脾气,认准的事就不会轻易放弃!
刘法三设计的”无孔压膜“技术图纸
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蜚声全县
1990年秋,为确保设计成功,他到自己的蔬菜大棚上做过多次模拟试验。就连大棚塑膜上那个穿固膜铁丝和放风带所烙的裤管,也是经反复研究才成型的。最后采用了距离较短的南北纵向压膜方式。数日后,一个利用铁丝或压膜绳压膜的新型日光高温蔬菜大棚框架,在刘法三的脑海中形成了。正要着手动工试验时,乡里主管大棚建造和黄瓜嫁接的技术人员找到了他,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技术人员说:“听说你要设计一种新式大棚?我劝你还是别费这份心了,因为人家三元朱高温棚的设计已达到了最高境界。你设计的大棚就是建起来也比三元朱的大棚低3-4℃。”此时,就连自己的亲弟也为他做担风险的事担心。他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朦胧的睡意中,也显现着固定塑膜的幻影。
妻子看他天天像着了魔一样,也心疼地劝他:“他爹,别再伤害脑筋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搭上钱不说,到头来试验不成功,还让人笑话。”。听了妻子的话他寻思:怎么办?这绝不是儿戏,一是要花钱,二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一旦失败,不但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遭到社会上的耻笑,无人会同情你。
然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尊自强意识,使他再次鼓足了勇气,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并痛下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压力和风险,一定要采用“无孔压膜”技术,设计试验出国内更加先进的日光高温大棚,第一为国家作出贡献,第二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酝酿已久的新式日光高温蔬菜大棚,终于按设计要求动工了。经过日夜苦干,大棚在封冻前顺利建成,栽上了嫁接黄瓜苗。他心中的忧虑并未消除,尽管这种大棚各项效能已经初步体现,设计时努力使各个部位具有最大保险系数,但是能否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每逢遇有大雪大风天气,使他格外敏感,担心大棚出现意外,几乎一个秋冬都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一个冬天过去了,刘法三亲手设计的新式蔬菜大棚,经受了整个秋冬风雨雪的严峻考验。
1991年5月,麦收前的一天中午,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刘法三急忙朝大棚方向跑去,远远望见风头掠过,离大棚不远的那棵小碗口粗的槐树被拦腰折断。霎那间,远望刘法三的大棚位置,浅蓝色的棚膜连同棚架和立柱被腾空掀起,向前撇出10几米远……完了,一切全完了。他两腿发软但仍咬牙发疯似的向前跑去,近处一看,原来是邻家的大棚,他的大棚安然无恙。他百感交加,“我成功了!”他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他为自己的设计的“无孔压膜”塑料大棚取名为“密闭式日光高温棚”。实践证明,这种大棚比穿孔压膜大棚的温度高出4-5℃,刘法三的棚膜一次性使用寿命延长到2年以上,棚内作物发病率大大降低,产量、质量明显提高。
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很快推广全县乃至被全国的菜农普遍引用,它的试验成功,为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寿光蔬菜大棚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六代智能式大棚,但是对于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却不知道他的发明者是谁?
刘法三查看大棚覆膜状况
“无孔压膜”迅速推广 刘法三成了蔬菜专家
为了尽快将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推向社会,1991年4月,刘法三写了一封未署名的信,寄给了寿光县委主要负责人。这封信引起了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个月后,县蔬菜办公室领导,驱车赶到野虎村蔬菜大棚区,看到了刘法三设计的大棚后十分惊讶。几天过后,30多部大小车辆陆续驶进野虎村棚区和大街小巷,县蔬菜办的领导,带领全县各乡镇主管蔬菜生产的负责人、村干部及大棚户代表一行300多人,在一片赞誉声中参观了刘法三的“无孔压膜”塑料大棚,县蔬菜办主要领导主持了现场会,号召各乡镇立即进行大棚改造。县委、县府领导多次陪同外宾走进大棚参观考察,来自省内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1991年6月24日上午9时许,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亲自来到刘法三的蔬菜大棚前现场考察。当他看到刘法三的一片心血付诸成功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代表全县的菜农们向你表示感谢!”
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发明成功,在全县迅速掀起老棚改造及新棚建造的热潮。各乡镇及科技部门纷纷邀请刘法三讲授塑料大棚无孔压膜及蔬菜种植技术。当时正是三夏大忙季节,一家人的农活重担全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刘法三起早贪黑,奔波在留吕、台头、丰城等十几个乡镇。
他每到一地,首先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作物适应性能,结合土、肥、水质精心调研后,进行科学指导种植。为满足和乡镇大面积推广的需求,他白天与菜农手把手传授技术,夜间通宵达旦,编写指导材料,他查阅多种种植技术资料,结合自己10几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集大棚建造工艺、蔬菜育苗、种植、管理、防疫、治病理论知识,为科技部门网络技术信息,编著技术材料,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法三被聘为科技副镇长
受聘科技副镇长 把山岭薄地变成绿色银行
抚今追昔,诸城市孟疃镇的菜农无不感激当初聘来的这位科技副镇长。
1995年夏秋之交,正值大棚建造时节,刘法三被邀聘来到诸城市孟疃镇这一山岭瘠薄之地。在当时规划的建棚基地上,正是棉花坐桃,玉米抽穗之际。本来农民对大棚蔬菜种植既陌生又有疑虑,尽管作物长势不好,却是当地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为建棚而毁掉用汗水浇灌的庄稼,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因此成为全镇大棚推广的一道难题。
面对现实,镇委领导诚恳地向他征求意见:“刘师傅,凭你多年的经验,能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难题?”面对领导的信任,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让刘法三整夜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神圣的使命感,丰富的经验及知识积淀,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使大田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又保证达到建棚目的:首先安排及时精心育苗,让建棚户吃上“定心丸”。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基建准备,待作物基本成熟,疾抢快收争时间,集中人力、机械齐上阵。边清地,边施工。建成一个,移栽一个……他的设想提出以后,镇领导极为欣赏当场拍板:“就这样办!”
这一工程方案的实施,特别是及时育苗这一“激将法”,大大激发了建棚户自我加压的建棚热情----秋收的信息尚未传开,许多建棚户眼见自己的黄瓜苗一天天长大,便迫不及待地“宁收九成九,不收十成熟”,千方百计求亲靠友抢收玉米,争拔棉柴。一场争先恐后的建棚热潮在镇府领导和刘法三的指导下蓬勃展开。当年,孟疃镇粮、棉、大棚蔬菜全面大丰收的喜讯轰动了全市。诸城市委、市府领导多次带领各乡镇负责人深入棚区参观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刘法三以业绩卓著、知识渊博被聘为孟疃镇科技副镇长。
1999年秋,正是他扎根诸城,事业如虹的第5个年头。他的足迹已踏遍五莲、安丘、沂水等县的十几处乡镇。诸城市委领导的重视,孟疃镇干部群众的赞誉,无不令同行所羡慕。此时,寿光市正值筹备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他接到寿光市蔬菜局领导求援电话,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孟疃镇科技副镇长的职务和工作,返回寿光他一头扎进了刚开始筹建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现场,担任技术员勇挑重担迎接着新项目的挑战。多少个风雨交加之夜修棚排水,他一马当先。多少次病疫袭击,让他彻夜不眠……
三十载春风化雨,三十载春华秋实。 “菜都”绿色园圃里,挥洒着他的心血与汗水;青岛国家级高新科技示范园,闪烁着他的智慧。为科技绿色产业呕心沥血,他从不叫苦,不知疲倦,他那满腔热血,以赤子之心处处播撒着一片真情。刘法三说,2005年他曾受聘于中石油集团并陪同相关领导到土库曼斯坦考察项目。
扎根故土持续奋战 原种研发项目再结硕果
采访结束之际,刘法三向记者介绍,回忆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他感到无比幸福,不仅奉献了社会,还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自己研究设计的以铁丝和压膜绳压膜的“无孔压膜”技术,是在中外史无前例的状况下研究、设计并试验成功的,“可以断言,再过30年也不会有人超越这项技术!”
近年来,古城街道提出了打造“番茄小镇”的战略规划,为了发挥余热支持家乡发展,晚年再为家乡发展做出点贡献。他利用近10年时间,又对西红柿原种进行了研制,经过近十代分离,目前已分离出三四个父本和母本原种,已对杂交技术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成功。他说,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希望这项研发成功的西红柿原种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家乡番茄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从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建设,我市南外环路于12月2日实现通车,东外环路将于12月9日通车。[详细]
12月2日是第八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昌邑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当天在昌邑市卜庄镇广刘社区正式启用了社区交通安全宣教站、乡间道路劝导站及惠民流通服务中心。昌邑交警不仅让村民成为“受教者”,还让村民当起交通劝导员,同时协调爱心企业,为车况差、年龄偏大、身体欠佳...[详细]
高新区根据企业需求,会同省、市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相关领域专家来区对接。活动当天,共邀请省内外48名高端专家来区与27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潍柴动力、天瑞重工、高新区人民医院等9家单位现场与专家签订合作协议。活动现场还对高新区“双招双引”政策进行了专...[详细]
最近几年,每年“双11”过后的一个月内都是废品收购的小高潮,尤其是废纸壳的收购量会比平时明显增多。不过,今年这种情况发生变化。12月1日,记者走访城区几个小型废品收购站发现,生意特别冷清,有些经营者甚至打起零工补贴家用。[详细]
12月1日,我市电动自行车登记挂牌网点开始办理电动自行车挂牌业务,“潍坊0000001”电动车牌花落诸城。虽然天气寒冷,但市民挂牌热情高涨,市区各挂牌网点都迎来了挂牌的市民。据了解,2020年6月1日起,将停止办理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登记挂牌及临时号牌发放业务,需要办理...[详细]
12月1日起,山东省将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挂牌制度。11月27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潍坊交警”微信订阅号,率先开通电动自行车临时号牌办理业务。记者体验后发现,不用10分钟即可完成申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