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得诺贝尔奖的启示
2012-10-11 08:58:00 作者: 来源:河北日报 我要评论
[提要]英国人约翰·格登刚刚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对孩子多夸奖,多鼓励,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用真情去感染孩子,不要再轻易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
英国人约翰·格登刚刚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不过,有媒体爆料称,格登在求学期间,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格登自己说,有一张成绩单是他唯一装在相框内摆放起来的东西,因为这让他想起一名中学老师对他的嘲讽,宣称他如果在大学选择自然科学专业,将“完全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做法”。(10月10日《武汉晨报》)
不知道格登的老师看到这则新闻心中会作何感想,或许是惭愧,或许是尴尬,或许是五味杂陈。但无论如何,“笨孩子”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却再一次用铁的事实证明,随随便便给学生贴上各种歧视性的“标签”,是一种教育的无知。
格登他老师的无知固然可笑,但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无知依然在教育领域存在。近来,我国教育界爆出这样一些新闻———西安一所小学专门给“差生”发“绿领巾”;包头一所中学专门给“优等生”配备“红校服”;甚至有的地方要求差生去医院测“智商”。这些现象说明,在我们身边,歧视“差生”的现象并没有彻底消除。
事实上,从“绿领巾”、“红校服”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政府和社会一再强调要注重素质教育,但在对学生的评价当中,应试教育留下的强大惯性仍然存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都难以摆脱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命运———所谓“绿领巾”、“红校服”,不过是差生、尖子生的“标志”而已。我们不否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同时也要看到,这只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绝不能将这种能力上的“等级”等同为人格上的“等级”,并打上各种“标签”。
况且,人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童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此时如果给学生贴上“愚笨”的标签,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心智、人格的成长。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中就曾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差生”们宽容的环境、正确的引导,或许有一天“丑小鸭”们就会“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能力。要知道,“你的棍棒底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爱因斯坦年少时脑子就不太灵光,甚至可以说是迟钝,老师并不欣赏他。他本人也承认,小时候空间感很差,连方向都辨不清。可就是对空间存在迷惑的爱因斯坦,后来却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有教无类”是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原本就是要使人获得发展,给人以平等的机会。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对孩子多夸奖,多鼓励,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用真情去感染孩子,不要再轻易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
更多新闻:
- 日七成民众有不安感 养老问题成新忧虑2012-10-10 10:54:00
- 诺贝尔奖趣闻(图)2012-10-11 08:59:00
- 专家称猜测中国作家获诺贝尔奖是“一厢情愿”2012-10-11 08:58:00
- 美国化学家睡梦中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2012-10-11 08:58:00
- 潘基文强烈谴责巴“国家和平奖”得主遇袭事件2012-10-11 08:42: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