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苏吉林

2018-07-20 10:46:00    作者:苏光华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写在父亲诞辰一百周年

  父亲苏吉林于1918年5月出生在青州城西的普通村,自幼家境贫寒,受尽苦难。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民主抗日武装。从解放前任武工队长、区长,到解放后任区委书记、副县长兼公社党委书记、政协副主席等职,他无比珍视党员的荣誉,用行动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在抗战时期,父亲加入了抗日游击组织,成了一名地下交通员,以木匠学徒的身份作掩护,从各个渠道搜集情报,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多次重要任务。1946年,父亲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被任命普通区武工队长,带领武工队员坚持斗争,为巩固和发展解放区作出了巨大贡献。那年秋天,敌人调集兵力围堵武工队。这天,父亲带领部队刚刚跳出包围圈,准备在周家峪村休整。没想到刚要生火做饭,在五里驻扎的敌人就尾随而至。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且武工队员连日作战,人困马乏,情况万分危急,父亲迅速指挥部队撤出村子,抢占了村外二龙山的制高点。敌人见状也随即抢占了大龙山的山头,双方形成了对峙。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父亲立即做出判定,让队员们迂回到山脚下,自己和一名周姓队员埋伏在掩体中牵制敌人。敌人摸不清我军虚实,父亲灵机一动,让老周把随身携带的坠琴取下来,拉起了在解放区群众中流行的吕剧小段《贤良女劝丈夫》,他自己清了清嗓子,随着伴奏大声唱起吕剧小段:“叫丈夫你坐下细听俺啦,咱不能替老蒋把仗来打……”一时间把对面山头的敌人搞蒙了,竟然忘记了开枪。唱了一会儿,父亲探出头问道:“唱得好不好啊?”敌人才回过神来,边破口大骂边开枪射击。由于不知虚实,敌人不敢贸然行动。父亲见状,便向对方宣传了一番不打内战的道理,然后悄悄的转移了。这件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后来主力部队的一位首长到益都后指名要见在枪林弹雨中唱吕剧的“苏队长”,见到父亲后,这位首长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不简单啊,不简单,古有诸葛亮抚琴唱退司马懿,今有苏队长弹雨中吕剧唱晕顽八军!”

  1946年冬天,国民党顽八军被山东战场的暂时优势冲昏了头脑,对中共地方武装加强进攻的同时也强化了宣传攻势,在群众中引起了恐慌。12月底,驻扎北普通的顽八军决定在元旦让京剧团唱三天大戏,以“庆贺国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父亲得到这个情报,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揭穿敌人的谎言。经过分区委批准后,紧急赶制了宣传我军战绩和战局形势的传单,带领五名队员直奔北普通村。趁着夜色掩护,俘虏了敌人的哨兵,在戏台周围和敌人营区撒满了传单,然后押着俘虏顺利返回。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行动让敌人闻风丧胆,第二天就撤出了北普通村,筹备多日的大戏没等开幕就草草收场。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为配合主力部队打好这一战役,益都县委指示武工队要紧密配合,做好支前、肃匪、反霸等各项工作。其时三十岁的父亲虽正值盛年,但不分昼夜连日作战,病倒在战地上,母亲和战友们将父亲抬出阵地,看着他满嘴燎泡,昏迷不醒,却因为缺医少药,只能用毛巾冷敷降温。父亲苏醒后,又偷跑回去,在八天的战役中,父亲在带病指挥支前、参战的同时,还活捉了杀害武工交通队队长的叛徒朱荣发(不久经人民政府公审后枪决)。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带领武工队的战友们,打击国民党武装和地主武装的战斗六十余次,英勇善战的事迹传遍了当时的益都县城乡,让敌人闻风丧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当天下午,昌潍地委与益都县委在县城联合举行两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父亲骑着枣红战马,身挎盒子枪,率领战友们精神抖擞地飞马入城,满怀豪情地参加了这一盛会,许多人目睹了那个深入虎穴锄奸、枪林弹雨中唱戏的传奇英雄的风采,许多老人至今仍然记得那印象深刻的一幕。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任益都县副县长,他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工作当中,1957年5月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58年,父亲作为县委领导干部,主动向组织提出到山区工作的请求,从条件优越的县城到生活艰苦的西南山区兼任朱崖公社党委书记。他对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道理有着自己的理解,当年朱崖干部百姓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一镢一个窝窝头”,他经常不在公社,而是卷着铺盖,到最边远的山村包队,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开荒。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各个山村掀起了开荒种田的热潮。正因为如此,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地处山区的朱崖公社没有饿死一个人。县委对他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让他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他说:“咱们共产党闹革命是图啥?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吗?只要组织上信得过,让我在那再干上几年,我还要让山区的老百姓过上更美的日月!”

  父亲说到做到。他骑着县政府给他配的国防牌自行车,一次次的到县城请专家、要设备,在六十年代让山区的家家户户听上了有线广播,听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在山区工作期间,父亲重教育、重卫生、重文化,为山区通电、修路,在朱崖公社建立了第五中学,建立了县医院第一个分院——朱崖医院。仅半年私塾文化程度的父亲,还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干部辅导班的学习,亲自动笔编了几个破除迷信、宣传科学和建设新农村的小话剧,由当地剧团搬上了舞台,在各个山村巡回演出。山区的农民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父亲和母亲拿出大部分工资给了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为交不起学费的山村孩子垫支学费。而对自己和孩子,一直坚持粗茶淡饭,穿补丁衣服。父亲的粗布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最破的一双袜子打了八个补丁,几乎看不到原来的样子。

  父亲为山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耗尽了心血,当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用质朴的山里人那种独特的方式予以报答。文革期间,父母都是“走资派”,每次批斗会总有几个小伙子寸步不离的围在身边,表面上是批斗,暗地里是保护他们。周围的百姓怕饿着年幼的我们,就每天早上偷偷的把菜豆腐、窝窝头放在家门口,按父亲的话说,在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的是百家饭啊!父亲调回县城后,还时常教导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感恩,感恩山里人,感恩百姓的养育之恩。

  父亲的侠骨柔肠,高风亮节,凡熟悉他的人都有口皆碑。“严是爱、宽是害”是父亲教育我们的准则,在山区的时候,每到周六周日都被父亲撵到附近村里去帮老乡干活,让我们从小就体验劳动的艰辛。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自幼就懂得严守家规、家训和家风,工作以后不管在什么岗位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搞特殊,尊重百姓,自强自立。尊重和宽容,感恩和助人,是父亲对我们的受用一生的教诲。

  1992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和亲人。两天后,中共青州市委为父亲立碑,碑文写到:“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苏吉林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战争年代,他在对敌斗争中机智勇敢,多次立功受奖。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不顾个人得失,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父亲的事迹被编入《青州通史》第三卷第二编革命干部篇,文中写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党和人民对苏吉林的评价恰如其分!”

  今天,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风雨急而不缀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父亲一生平易近人,光明磊落,从政严谨求真,兢兢业业,持家生活简朴,大爱无边。作为长子,极尽长子之孝;作为长兄,极尽长兄之责;对国家,极尽干部之职;对党,极尽党员之忠;对家庭,以身作则,亲身垂范,让我们认识责任与担当、坚定与执着、无私与奉献。

  父亲让我们从小就感受到坚定的信仰,博大的胸襟,即使在文革年代,历经风雨磨难,仍然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坚信党的路线,坚信毛泽东思想,必将拨云见日,艳阳满天。父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我们忠孝、教我们善良、教我们宽容,为我们诠释着光明磊落处世、堂堂正正做人的至深哲理,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发展。父亲留给我们的思想和品质,是今生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父亲的离去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创伤,也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深深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三春之晖未报,寸草之心何安!多想再为您奉汤侍药,多想再听您早晚教诲,多想回家时能看到您的音容笑貌,多想再亲切的叫您一声爸爸!可惜进门不见父亲面,出门谁与儿叮咛,亲爱的爸爸,岁月无痕忆亲人,泪洒冷风不觉长,您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六年的时间……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我们知道,逝去的仅仅是您病痛的躯体,而升华的却是您永恒的灵魂,您的音容笑貌、您的不朽精神,与山河同在,与天地共存!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相关新闻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