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袁学旺
6月25日至27日,以“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为主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尼山盛大启幕。大会以“人工智能”为主轴,围绕“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儒家思想发源地。世界互联网大会走出互联网科技城乌镇,落户历史文脉悠长的尼山,无疑为数字文明发展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将传统儒家文化与数字文明相融,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道德路径提供重要启示。恰如本次大会上强调的——挖掘用好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推动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共促人工智能向上向善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回避的是,人工智能还没发展到完全理解人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个阶段,未来AI很有可能成为恶意使用者实施不道德行为的工具,这个潜在风险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以儒家文化为引导,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成为数字文明持续发展的可循之路。
以“仁民爱物”理念,践行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人工智能发展也好,革新也罢,应该学习秉承儒家“仁民爱物”的理念,把受益的落脚点落在“人”上,坚持以人为本,践行“智能向善”。本次大会也为人工智能良续发展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启动世界互联网大会爱(AI)公益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了建立人工智能公益全球协同机制、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红利、开展人工智能公益培训等。归总起来,就是号召呼吁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心态,以“和合共生”的豁达,分享人工智能发展和进步的成果,推动数字文明成果广泛惠及。
坚持“防患未然”,构建安全可信的框架体系。“防患未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中防、救、诫的递进哲理与当前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框架有异曲同工之处。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树立共同安全理念,在建立、发展和应用中构筑安全防线。要壮大人工智能应急力量。在无国界的互联网上,任何隐患漏洞都是互相传播的,要建立和共享先进经验和漏洞应对机制,提升应急处置协作能力。要组建可追溯的监管脉络。需要同向发力,遵守统一标准要求,自觉履行AI监管责任,坚决不能让恶意者在互联网上“肆意驰骋”。
要有“大同”格局,致力合作共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信”,要深化互信共治,加强人工智能跨国家、跨领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协作。信息时代没有绝对的“信息孤岛”,也没有任何个人能够独自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要以“和而不同”的大局观,谋求人工智能的全球进步,携手构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大环境。
儒家思想倡导先“立德”后“立功”,安全可信是人工智能长足发展的基石。无论是作为开发者、使用者还是管理者,应当摒除分歧求同存异,携手共促人工智能向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