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密:卖房去育种!他20年培育20多个小麦良种

2024-06-22 11:00:19 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

  6月11日,潍坊高密市醴泉街道的麦田犹如一块块硕大的金黄地毯平铺着,麦浪里是正在实地测产的专家们。

  “别看我们的潍麦16去年10月14日才播种,但是穗大粒多,今年的收成肯定错不了。”还没等专家测出具体数据,种了多年小麦的醴泉街道种植户张子部信心满满地说。

  小麦丰收的背后离不开良种的支撑。离着不远是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一片片试验田麦浪滚滚。二十年前,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召智立志培育本土良种,他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菲达6号”“菲达2号”“潍麦12、15、16、18”等20余个优质小麦新品种(系),通过省级审定或入选山东省、国家黄淮海新品种区域试验,均取得优异成绩。在这条育种路上,徐召智守护着地里的一垄垄麦子和一个个麦农,为做强麦种“高密芯”、保障农户增产增收、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一份力量。

  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种子

  走进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试验田里正处在丰收期的“菲达6号”、“潍麦16”等品种的小麦,根正苗壮、高矮一致,格外引人注目。不止这里,高密市醴泉街道周边种植户的麦田里,也泛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徐召智培育新小麦品种的第二十个年头。1985年徐召智参加工作,最早从事过出纳、会计等工作,2001年,徐召智转行经营种子销售,期间他发现了一个困扰当地老百姓的“种子”问题——潍坊境内小麦种都是外地的品种,外来种子不仅价格高,而且很多外来麦种因不适应山东半岛的气候遭遇受灾减产,老百姓遭受经济损失。当时徐召智就萌生了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麦种的想法。“我的骨子是农民,我知道农民的苦、农民的累、农民的不容易,这是我坚守育种的初心。”

  如何能培育出优质的新麦种?这可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仅是长达十年的研发周期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更何况前期投入大且不确定性强。然而这些没成为徐召智的“拦路虎”,会计专业出身的他做任何事都带着一股认真劲,既然下定决心就要干到底。为了更好的学习育种,他先后到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潍坊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拜师学艺。

  有几位潜心研发粮食种子的专家老师告诉徐召智,想端农业这碗饭,就要耐得住寂寞,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粮食种子,要不然就会被“卡脖子”。这些话后来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灯塔,也坚定了他做出良种的决心。

  为培育适合当地水土气候、抗冻、抗病、抗倒、高产小麦品种,徐召智二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吃住在试验田里。从2007年开始初期杂交试验,到2014年收获稳定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股韧劲,徐召智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出潍坊市企业界第一个小麦新品种“菲达6号”。2019年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潍坊市农科院院企联合组成了小麦育种联合团队,先后培育出“潍麦12”、“潍麦13”、“潍麦15”、“潍麦16”,这些品质或通过山东省,或通过国家审定。“潍麦2013”等十六个小麦新品系还先后参加山东、山西、河北和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有望在两年内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

  “记得有一年老徐从梯子上摔下来造成了严重的脊柱骨折,他惦记着田里的麦苗做试验没好利索就着急出院了。”徐召智的妻子韩贞告诉记者,这些年家里人都很支持徐召智的工作,为筹集科研经费,在城里的两套楼房卖了,家里的存款和房款几乎全部投入到培育小麦新品种上,还借遍亲朋好友。

  与“国家队”“省队”比武

  出苗、越冬、返青、拔节、开花、灌浆、成熟收获……小麦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徐召智都牵肠挂肚。

  到了小麦进行中后期管理的时候,徐召智更是成了麦田里的常客,他为种植户们统一提供技术指导。“遇到问题打个电话就能咨询,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随时请来田里辅导。”种植户们说,徐召智和他团队在地头开设小课堂,现场诊断苗情、开药方,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了不少便利,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麦收前和麦收这段日子,徐召智不是在农户的麦地,就是在试验田。匆匆吃完午饭,徐召智又拉着团队的人钻进了麦地了,为接下来即将开始的育种工作做准备。

  为了提高小麦亩产,让村民在一季的播种和收获中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徐召智多年来在育种工作上下足了功夫,自2007年起,他和团队每年都要开展1000多个组合的杂交对比试验,从种子发芽、出土,到返青、出穗、授粉,再到落黄、成熟,挨个对比观察、分离筛选,先后淘汰了上千个品种、数万株种苗。“抗白粉病的菲达6号、抗赤霉病的菲达8号、高抗倒伏的潍麦13……”徐召智细细数着每一个麦种的特质。

  在2021年的山东省级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菲达6号”小麦良种与来自“国家队”“省队”等的小麦良种开展田间比武,以山东省生产试验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审定,填补了潍坊市近20年没有小麦新品种的空白。

  种子是粮食丰收的“芯片”。夏收、夏播、夏管,每年三夏,都是田间地头最忙碌的时候,14亿的人的粮食安全,从一粒粒种子开始长成,“粮食是人类的生命线。我们将继续加深与潍坊市农科院的密切合作,研发抗盐碱的小麦新品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抗虫害的小麦新品种,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山东粮。”徐召智说。

  好麦种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有了品质好的麦种,农民自然不愁卖。

  6月11日,在高密市醴泉街道种粮大户张子部的麦田里,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打验收,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及院所的5位测产专家随机确定测产区,对小麦长势、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开展抽样测产调查。经测算,张子部种植的“潍麦16”小麦亩产达到892.52公斤,在播种晚、春夏两季天气相对干旱的情况下,“潍麦16”取得了好成绩。

  谈起“潍麦16”,徐召智脸上满是笑意。“‘潍麦16’具有优质、高产、广适、高抗逆、抗寒性突出等特点,是由潍坊市农科院联合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熟期与对照品种“济麦22”相当。株高较矮,株型半松散,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落黄好。亩穗数45~50万,穗粒数37~40粒,千粒重42~50克,吸水量64.4mL/100g,稳定时间7.2min。”

  记者在当地了解到,徐召智培育的“菲达6号”“潍麦16”等小麦良种在潍坊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后,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

  另一位种粮大户王大哥今年种植了115亩小麦,最后收获了89200公斤,平均亩产750公斤。他告诉记者,按照每公斤麦子2.6元计算,一亩地多挣390元,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这个麦子产量高,磨出的面又白又劲道。”

  大牟家镇张户村崔涛,从前几年就开始种植“菲达6号”。他告诉记者,他家的地有点偏盐碱化不利苗,种别的小麦品种,好年头平均亩产也就350公斤左右,“菲达6号”第一次种每亩就收获了450公斤。

  除了做好育种为种植户增产,徐召智还在高密带头成立醴农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仅为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还帮助1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这些年我们不是独行侠,各级党委、政府,省、市农科院和各相关高校,都非常关注我们,从政策到技术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徐召智说。

  为扩大良种效益,潍坊市以醴泉街道为中心,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方式,今年新增大田托管2.8万亩,全部用于菲达优质小麦种“育繁推,年产小麦新品种1000万斤,每亩比种植普通小麦增产增收至少400元,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总值400余万元。还带动北志屯村年收入达百万元,争创了“山东省美丽乡村”称号。

  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作为良种育繁推主阵地的高密市醴泉街道还积极做好配套工作,实施防汛抗旱保苗工程,疏浚河道3条,疏通排水沟11.3万米,维修大口井、机井731眼,开挖大中小型方塘214座,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7.1万亩,为菲达小麦种育繁推创造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通过实施全程农业机械化、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项目,亩均减损100余斤,亩均增产150—200斤。”高密市醴泉街道研究室主任蔡善训说。

  记者还了解到高密北部乡镇有数万亩盐碱性土地。徐召智团队选育的耐盐碱小麦品种,在这些地块平均亩产超过800斤,最高单产超过1200斤。

  如今,徐召智的麦种不止在高密在潍坊得到广泛种植。“菲达6号”、“潍麦12”、“潍麦13”、“潍麦15”、“潍麦16”5个小麦新品种分别已经在山东、山西、河北黄淮冬麦区北片三省推广种植,菲达、潍麦系列小麦新品种连年供不应求,山东、山西、河北三省总种植推广面积达一千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近百亿元。

  麦收已近尾声,徐召智和他的团队也在等待最终属于他们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