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壹丨⑩全国首款功能型小黄瓜“问世”带来的新思考

2024-06-14 06:01:5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姚双玉 李敏

  编者按:这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枝一叶,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这里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一山一水、一语一句,都蕴藏着文化的内涵;这里,积蓄了几千年的力量,一时一刻,一帧一画,都迸发着向上的生机……走进山东潍坊,寻找潍一的,唯一的,惟一的!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重磅专题《潍?壹》,探访潍坊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视频 李敏 潍坊报道

  从苏轼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到陆游的“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一个是枣花簌簌,一个是秋风乍起,两种不同的场景和两个不同的时节,便可侧面反映出黄瓜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节气与周期。另据史料记载,黄瓜初名“胡瓜”,自张骞出使西域传入我国,已逾两千余载,如今成为市民餐桌上最基础、最普及的食材之一。

  特别是“中国蔬菜之乡”潍坊寿光所产黄瓜,以“瓜脆汁多、味甘形美”之特性,受到大江南北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在寿光市蔬菜产业布局中,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黄瓜的重点种植村庄,品种从华北密刺到欧洲无刺、玉女小黄瓜等,更是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寿光黄瓜单季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与种植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黄瓜的品质、口感、营养价值要求也愈来愈高,创新、变革、升级……成为寿光对于黄瓜产业以至于整个蔬菜产业不变的课题,因此“寿光模式”也在前进道路上给世人衍生出接连不断的惊喜。日前,全国首款功能型黄瓜——西玲萃玉指黄瓜的惊艳亮相,不仅成为第二十五届寿光国际菜博会上的“宠儿”,也为人们对于未来农业图景的新设想和农特果蔬定义带来新一轮思考。

  引品种,注商标,谋长远

  在寿光市西稻田村的菜棚里,村民李阿姨早已带着劳作装备进棚忙碌起来,掐尖、整枝、落蔓,手法快速又准确。李阿姨是负责管理玉指黄瓜菜棚的农户,她所管理的黄瓜棚是西稻田村首个玉指黄瓜棚,种出来的黄瓜在菜博会上卖到了精包装140元每盒的好价格。

  玉指黄瓜通体浅绿色偏黄,白刺稀疏,皮细柔嫩,吃起来口感清脆,有香甜感,有抗糖减脂的功效。“从2023年开始,我们就想打造‘一村一品’,创建西稻田村的特色农产品,稻田镇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带着我们村的‘两委’成员出去考察,期间就注意到了这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黄瓜新品种‘中农脆玉3号’,在2024年初,把种苗引进西稻田村定植,目前在4个菜棚里试验种植。”西稻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培亮向记者介绍。

  由于种出来的黄瓜约有10厘米,粗细与拇指一般,且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墨绿色,所以“中农脆玉3号”有了“西玲萃玉指黄瓜”这个新名字,并且已经被注册成西稻田村的品牌。4月初,玉指黄瓜作为寿光优秀农产品代表,参加“好品山东·潍有尚品”潍坊市特色产品提升新品展,在现场广受好评。随后,经过菜博会的展销推广,越来越多的客商主动与西稻田村取得联系,并带走部分样品投入超市、商场等高端市场。

  新品种的成功,赢得了村里百姓的认可,也激发了西稻田村规模化种植的信心,据推算,玉指黄瓜可带动种植户每亩地增收3万元。西稻田村以玉指黄瓜为重点,规划了占地面积3000余亩的西稻田品质农业产业园,将拆旧建新,将老式蔬菜大棚统一改建为高标准大棚,配套数字控制中心和自动放风机、水肥一体机、自动喷药机等智能化农业设备。

  好种子,育好苗,结硕果

  仅靠不一样的外观与口感定然不能卖到好价钱,玉指黄瓜有着独特的卖点——国内首款功能性黄瓜。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记者来到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一探究竟。

  良种一粒重千钧,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是蔬菜产业链的起点。玉指黄瓜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张圣平研究团队选育的口感黄瓜新品种,兼具鲜嫩细腻口感的同时,也有抗糖减脂的功效,2023年由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示范推广到寿光,落户于稻田镇西稻田村。

  3月29日,3公斤的玉指黄瓜被送至农业农村部蔬菜品质检验测试中心化验,检验报告显示,丙醇二酸含量每公斤达24.10克,是普通黄瓜的10倍以上。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分子育种平台研究员魏倩介绍,丙醇二酸是一种小分子酸,主要存在于黄瓜果皮和果肉里,可以抑制进入人体的糖分转化成脂肪,阻止脂肪的堆积,从而达到减脂美容、降低胆固醇、抗衰抗老等功效。

  为了保障品种的质量,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曾把玉指黄瓜和普通黄瓜的横切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下来发现玉指黄瓜的皮非常薄,是口感比较细腻的主要原因,并且玉指黄瓜单宁物质含量少,导致瓜皮呈浅绿色,几乎不含苦味素,没有苦感。“玉指黄瓜植株长势强,每亩产量能达到1万公斤,但也要注意采摘时间,在玉指黄瓜生长到10厘米,直径3厘米左右的时候采摘口感最佳。”魏倩说,该品种黄瓜的整个植株综合抗病性强,种植过程用药很少,施肥选择的是大豆、红糖和葡萄糖发酵而成的液体,食用起来更为健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是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与寿光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级蔬菜科技研发平台,2019年4月落户寿光,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批专家也在这里做研发、搞转化,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和寿光市的蔬菜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培育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助力寿光打造“蔬菜种业硅谷”,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

  基础牢,产业大,目光远

  黄瓜是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因色泽翠绿,鲜嫩爽口,备受人们的青睐。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黄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众所周知,1989年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成功,结束了老百姓冬季餐桌上只有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的历史,也给了寿光一把发展蔬菜产业的钥匙。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大棚里试种的第一批蔬菜就是黄瓜,第一批反季节黄瓜试种成功后,卖出了比猪肉还贵的价格,让寿光第一批盖大棚的菜农们一跃成为万元户。自此,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生活的绿色革命,在寿光开始生长。

  “寿光市黄瓜种植面积有十几万亩左右,大约占寿光市种植面积的1/4,但每年这个数值是有动态变化的。黄瓜种植主要集中在洛城街道、稻田镇、孙家集街道、化龙镇、田柳镇、上口镇这些区域。”寿光市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推广科科长刘春香说,寿光目前种植面积有60万亩,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是四个主要的蔬菜品类,按照黄瓜目前的体量来说,确实有着很重要的位置。“目前种植的黄瓜有带刺的、没刺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多个品类,没有办法统计具体有多少品种,有时候一个村子可能就种植十几种不同的种类。”刘春香坦言,目前种植的黄瓜可以分五六个大品类,但体量过大,再加上有轮番种植的情况,无法细细统计品种。但这种情况,也从侧面证实了黄瓜在寿光的重要性。

  从1989年到现在,寿光大棚内的黄瓜品种日益丰富,大棚也从温室大棚发展到智能大棚。在科技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从育苗到生长,从采摘到运输,几乎都能做到自动化,只用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轻松实现自动卷帘、自动喷灌、夜间补光流程。

  重视数字创新、牢握种子核心、树立产业标杆、着力品牌打造、推动规范升级、强化质量保障……35年的时间,寿光成长为全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不仅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多个城市里热销,还卖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地,现代农业的“寿光模式”频频焕发新生机。

  强品质,增链条,向世界

  大众网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寿光市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目前,黄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国内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有效地推动了黄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寿光市高度重视黄瓜产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并大胆开发、研发专利性技术和品类,实现节能增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张小兵博士分析,黄瓜因其特有的性质和消费定位,市场状况将不会产生大幅度波动,但在产业发展方面,仍需要关注几个话题,种植技术持续创新、产业链整合优化、品牌建设力度加大、销售渠道多元化发展。

  “尤其是品牌建设方面,既要在江浙沪、粤港澳等一线市场打响‘寿光黄瓜’品牌,而不是单单让人记住山东黄瓜,还要加强品牌保护和管理,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同时,应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寿光黄瓜走向世界。”张小兵表示,“潍坊寿光黄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国际化趋势将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