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潍”度丨豪迈为什么不内耗?

2024-06-12 06:00: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永莲

  大众网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

  近日,潍坊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人才盛宴”,七所工信部直属高校的160名师生来到潍坊,链接高端人才与高端资源,上演了一场高校人才与开放城市的双向奔赴,再次重申人才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表明了潍坊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的坚定立场。

  人是一切发展的推动力,无论历史的创造、国家的兴盛,还是时代的更迭、城市的进步,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完成。卓越的城市主政者必定深谙用人之道,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也必定是擅长用人的“艺术大师”。

  潍坊优秀企业众多,人才机制也各具特色,在爱才惜才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别具一格的“清流”——位于潍坊高密的豪迈集团,就因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快乐的工作氛围被广大网友津津乐道。与当前大环境下生活节奏快,人们普遍焦虑、内卷的现状相比,豪迈在“管人”上的清醒与洒脱,格外值得借鉴。

  保持一种心态,不怕不会干事,就怕没事可干

  这家企业,员工上班很放松,管理层也很“松弛”,一身工装乐呵呵的,看不出一点领导的架子。

  这一点,与张恭运这位带头人有重要关系。

  在创业之前,他在当时的高密锻压机床厂干了6年半,带头推动厂里改制,干到了生产副厂长的位置。但改革深处是体制,心底酝酿多年的创业梦,以及一名机械生对制造业的情怀,让他在那个现代企业制度春风乍起的年代,毅然离开可以躺平的“舒适区”,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创业路。

豪迈建厂初期一辆具有特殊意义的摩托车

  回忆起刚起步时的情景,张恭运表示,那时候是菜就往篮子里剜,只要跟铁有关的活都干。不管机械、设计还是维修,会干的活也接,不会干的活也接。给客户焊过大铁门,做过摩托车链轮、拖拉机的配件、汽车上的万向节,甚至是鞋厂的鞋底模……有时候去给客户修机床,连机床都没见过,就买个说明书一边研究一边给人家修。

  张恭运满脑子想的是怎么让工厂活下去。

  没有钱是最头疼的事,除了各种揽活,张恭运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借钱、还钱、算计钱,足足算计了三年。“我们是高密第一家改制的民营企业,每月给银行的利息和发的工资一样多,还有各种税款、水电费的支出,很压人。银行顾虑重重,天天盯着我们还钱,好在家里人支持,特别是我妻子,她在学校工作,把学校里的同事借了个遍,甚至保安大爷捡废品卖的钱都借给我了。”29年后回忆起来,张恭运还幽默地说。大爷当时都不知道他在干啥,就把钱借给他了,比他还胆大。

豪迈老厂区

  “我不害怕不会干,我怕没事可干,越难干的越想试一下。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这种思维,包括我们的员工,越是遇到难题就越兴奋。”张恭运说道。

  1996年,豪迈接到了临沭手扶拖拉机厂的一份柴油机配件订单。大家如获至宝,创新改善、加班加点赶制,这笔订单让豪迈赚到60万元,是“求生存”阶段挖到的第一桶金,用张恭运的话说:“有底气了,不用再担心倒闭了。”

  保持一种认知,我与企业合作,我为自己干活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社会上有很多种认知,有的认为是一种契约关系,或者说是雇佣关系,有的还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甚至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张恭运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他认为,企业和员工是合伙合作的关系。

  “如果彼此认为是互相利用,或者剥削与被剥削,或者是合同雇佣,那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公司崇尚的是合伙合作的关系,所谓合伙合作,我们有一个定义,就是自愿、平等、诚信和能够给彼此带来价值,满足这四个条件才算是合伙、合作,缺一不可。”

  这一点,豪迈的思想相当超前。张恭运认为,人们出来工作赚钱是首要的目的,但在赚钱之外,也更应该注重人生价值的体现。越有成就感、参与感的工作越能激发员工的干劲,企业也跟着受益。

  那如何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呢?豪迈推行的是“合伙合作”的理念,倡导建设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把企业和员工用各种无形的链条链接在一起,就会有更多的员工为企业发展操心。

  在利益共同体建设上,豪迈推行股权激励制,吸纳优秀骨干员工入股,如今全公司持股人数超过了5000人。企业不再是老板一个人的,而是变成了大家共有的,谁会不为自己的产业卖力拼搏呢?

  在事业共同体建设上,豪迈一直强调企业不只是发工资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必须给予员工充分的关怀和尊重,汇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干好一份共同喜欢的事业。

  如何尊重和关怀员工呢?豪迈有个“电褥子事件”,有一年,随着天气日渐变冷,一位师傅提醒厂里应该给大家买电褥子了,不料遭到一名副厂长的嘲讽。这件事被张恭运知道后无法接受。他认为,企业的员工都是平等的,无权伤害员工自尊,这种讽刺、挖苦员工的行为不仅伤害员工的感情,也违背了企业创办之初的初衷,经反复思考,免去了这名副厂长的职务。

  因为一句嘲讽罢免一位副厂长,在外人看来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但这就是张恭运的态度,也是他给全厂风气立标杆。

  在精神共同体建设上,豪迈一直倡导“价值观统一和游戏规则制定”。精神共同体就是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在张恭运看来,价值观的冲突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所以他认为是管理者必须要下功夫做好的两项工作。要通过价值观统一实现利出一孔,要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让价值观落地和固化。

  这里有个“烧鸡”的故事,公司成立初期,一员工买14元的烧鸡多报了3元,事发后张恭运果断将其辞退,对此张恭运的解释是:“3块钱不多,但这意味着欺骗、盗窃和背叛。从做人的性质上讲,跟这样的人就没有合伙合作的空间。”

  当被问及合伙合作的意识根源在哪里时,张恭运脱口而出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是个打工的,我希望和对方是一种什么关系,是雇佣的工人呢,还是对方的合作人?那对于企业来说,凭什么要别人掏心掏肺地干活呢?如果这只是我个人的产业,就只有我自己操心,如果这是我们共同的产业,就会有一群人来帮我操心。”

  不得不说,在合伙合作这项理念上,豪迈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

  保持一种信心,改善即是创新,创新创造财富

  与众多企业一样,豪迈崇尚创新、依靠创新;与众多企业不一样,豪迈的创新没有门槛,任何岗位的任何人哪怕是改一颗钉子、换一个螺丝,只要有所改善,让工作更顺畅、让成本更低、让客户更满意,那就是创新。

  “对豪迈而言,创新首先是为了生存,为了竞争,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创新并非一个多么高大上的事情。”张恭运这个思想让原本高大上的“创新”变得更加朴实、接地气。

  这种朴素的创新模式离不开豪迈的成长经历,当年豪迈接到临沭拖拉机厂的订单时,为了尽快保质保量完成,本着“多做一件就多挣一件钱”的原则,工人们在加工时会对机器和工序上的一些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你改一处我改一处,改得多了效率就提升一大截。

  再就是受现实的限制,豪迈的“出身”并不高,成立之初的34名员工里,只有张恭运一人是科班出身,剩下的五六名高中生就算是厂里的“高学历”,再加上地处乡镇,人才技术条件十分有限,要想有所改善唯有依靠员工。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是刻在骨子里的。但是干企业只靠吃苦耐劳是不够的,要靠创新。创新不必是颠覆式的变革,把效率提升了是创新,把质量改善了是创新,把成本降下来是创新,把复杂变简单了更是创新……只要今天改、明天改,你改我改大家都改——日积月累,就会积少成多、量变质变。”张恭运告诉记者。

  在豪迈,“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其结果是处处都有创新。

  比如,钳修车间的张光亮,对自己坐的凳子不满意,就利用下脚料制作了100个钳工专用工作小转凳。再比如,拉架子车的老师傅,发现厂区地面上经常有铁屑,容易扎伤轮胎,就在架子车上加装了“磁铁扫帚”,架子车经过时铁屑就会被吸起来……

  在豪迈的企业文化里,创新与学历、年龄等因素关系不大。员工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久了,就是对本岗位最熟悉、最关心、最有发言权的人。开发出员工创新改善的智慧,就是企业最大的宝藏。

  同时,豪迈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也人性化满满。要求任何人都不允许对创新失败者冷嘲热讽、打击挖苦——这比表扬奖励还重要。相反,创新者周围的领导和同事们,应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因为,创新失败的代价是可以分阶段来控制的。即便失败,也不会一无所获;而一旦成功,所产生的收益却难以估量。

  所以,要保护好创新者的热情,只要他出了创意,失败了不担责、不受打击,成功了有奖赏、有赞美,久而久之,任何人都会喜欢上创新。

  保持一种精神,员工的热情是企业最好的风水

  5月的一天,潍坊某企业职员赵先生去高密办理业务,洗车时发现不会用自助洗车机,旁边一位洗车的先生见后用自己的卡帮赵先生刷卡洗了车,却无论如何不接受赵先生的转账。

  赵先生十分感激,双方互加微信后赵先生发现对方是豪迈集团的员工。“非常善良有修养,一看就是那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非常感染人。”赵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在豪迈集团采访时,也能感受到豪迈员工身上那种扑面而来的“松弛感”,放松且真诚,自信且大方,发自内心的幸福感骗不了人。

  这与豪迈对人性的精准把控息息相关。张恭运始终认为,豪迈从34人的濒临倒闭的厂房起家,一路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某项技术、能人、产品、客户,也不是某项政策、特殊资源,而是人。

  “我们是纯粹的制造业,涉及很多领域,能把企业干得风生水起,从乡镇走到县城,从初级走到高级,大部分都干成了,靠的就是人。”张恭运坚信:员工的热情是企业最好的风水,让员工快乐地工作,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豪迈的车间里有一排创新改善提案看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来自各个岗位员工的建议,“处理夹装配难,易磕碰”“工具太多,工具车放不下”“空气瓶刨环缝工序的操作人员蹲在地上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不高”……各种建议五花八门,看似普通却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存在的问题。

  这些建议会被一一研究后进行处理,或完善或改进。员工内部能解决的就内部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交给研发部门。无论用什么办法,把一切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如果由此产生了新的创新,奖励归建议提出者所有。

  豪迈不仅在工作上营造和谐氛围,还自己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职校、高中,建设超市、医院、俱乐部和员工住宅,从生活上减轻员工的后顾之忧。

  豪迈的这种企业文化,让员工不仅在工作中舒心,在生活中也省心。 正如豪迈股东、全国人大代表王钦峰所说:“我的股份和工资给我足够的安全感,企业的制度给我足够的发挥空间,进步有奖励,失败有鼓励,同事之间关系简单、尊重满满,根本不需要想太多、顾虑太多,只需要考虑怎么干好工作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豪迈人的乐观、阳光也就说得通了。

  务实、创新、尊重、人性,看似普通的几个词,没有高大上,也不高精尖,但就是豪迈制胜的法宝。或许道理大家都懂,口号一直在喊,但真正能打开格局去做就很难,因为从“趋利避害”的人性来讲,这确实很难。

  我们还是希望,潍坊能有更多像豪迈一样的企业成长起来,不仅在产业上熠熠闪光,更能在社会生活中给人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