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
小年过后,潍坊的年味儿更浓了。车站里的人明显多起来,大街小巷的花灯已经亮起来,此起彼伏的烟花开始放起来。村里的“春晚”正在如火如荼地彩排,社区里每天都挤满了写春联、送春联的艺术家,大集上的戏台子不间断表演节目,拉着年货的小三轮车来来回回采购,小孩子们放完鞭炮往家跑,空气中弥漫着满满的过年的味道。
春节是一座城市一年中文化味儿最浓的时候,所谓的“年味儿”其实映射的大都是独具当地特色的历史习俗和文化民俗,比如放风筝、蒸花饽饽、拌潍县辣皮、挂花灯这些年俗,都是借助“年”这个载体一代代流传至今,成为潍坊的特色文化。
不仅是年节,潍坊有着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宝藏,发展到今天,城市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文化,一街一巷都写满了故事,一言一行都承载着文明,每一项在这里实现传承和延伸的文明,都厚重而丰满。
从市井烟火中体验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在潍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风筝,有的是可以放飞的风筝,有的是用于观赏的摆件。春天出门游玩,基本人手一个,孩子多的地方,也大都会吸引一些卖小风筝玩具的商贩。
潍坊的孩子,从懂事起就认识风筝,从会跑步起就会放风筝。潍坊的八零后、九零后父母,小时候最多的玩具就是风筝,现在也喜欢给孩子买风筝,有手巧的还会自己扎制。
这种现象在潍坊普遍存在,似乎是潜意识里达成的一种默契,而被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都出奇地一致:没有什么特殊理由,就是觉得身为潍坊人就应该会放风筝。
风筝2000多年前起源于潍坊,能一直延续下来并不断更新迭代,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除了传承人们的代代坚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传承者也是人。在我们国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也只有浸润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里,文化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潍坊,深藏于普通生活中的文化传承比比皆是。
在青州的农村,很多人家中过年除了贴年画,一般都挂有一幅山水丹青或是一幅龙飞凤舞的毛笔字,年轻人布置婚房要贴字画,普通的农民很可能是全市闻名的书法家,笔墨纸砚是普通老百姓家中的必备品,这归功于千百年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高密的花饽饽,色彩明艳,可食可用,在节庆、婚嫁、寿诞、乔迁等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植根于百姓生活土壤,成长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和风筝一样,杨家埠的年画,也是每家每户必有的。年根下,揭一张杨家埠生产的灶神年画贴在厨房,祈祷来年一整年的平安顺遂和五谷丰登。
……
不难看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途径。
可喜的是,潍坊一直在这样做。特别是最近两年,各种文化活动、文艺展演不断举办,把文化送到农村,把活动办在基层,把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形式送入寻常百姓家,比如黄河大集,比如正在进行中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绞尽脑汁“牵线搭桥”,让文化活动成为常态,让文化产品成为生活用品,让文化滋养浸入市井烟火。
从文物古迹中寻觅文化的辉煌与兴盛
青砖黛瓦,老街长巷,历史最不缺的就是故事。灿烂文化沉淀的地方,文物古迹都会“说话”。
初到潍坊的外地人,大多会经潍城进入市区。路中间被保护起来的老槐树、路两边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都在展示着这座城市不平凡的过去。
从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到明清海岱间文学重镇,几千年的人文发展历史,给潍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难以超越的文化地位。虞舜、晏婴、郑玄、贾思勰都出自潍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文人墨客曾在潍坊执政理事,近代涌现出了王尽美、陈少敏、王愿坚、王统照、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是潍坊人。
在历史滚滚洪流中,这些名人志士在特定的时代留下了一个个传颂于世的故事,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高门大院、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十笏园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一处官员住宅,清光绪年间成为潍县首富丁善宝的私宅,如今是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且具有江南风格的园林之一。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了解古代大户人家的精致生活;历史上,康有为、居正、韩复榘等人还曾在此居住,见证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近代历史改革事件,文学价值斐然。
摄影:武琨
在十笏园内部,有一处郑板桥任职潍县时的县衙大堂——“潍县正堂”,堂内复原了郑板桥当年升堂断案的真实场景,人物、场景栩栩如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背后的人文情怀。
安丘城顶山上矗立千年的公冶长书院,香火鼎盛,相传曾是孔子徒弟公冶长读书治学的地方,为历代文人墨客心之向往,两棵距今2500多年的雌雄银杏树,更是增加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潍坊不仅古韵悠长,拥有众多富有历史气息的古建筑,在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虞河边上的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由100多年前的西方传教士所建,用于传教,曾在抗战时期被改成关押西方侨民的集中营,并见证了潍县百姓与侨民共同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英勇事迹,赋予了潍坊集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传播国际和平精神于一体的文化内涵。
而位于高密的莫言故居,自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便被赋予了传承赓续文化基因的内涵,驻留在此,可以涵养内心、熏陶心性。
从文物中寻找印记,在古迹里体验过去,享受历史与文明的滋养,是最好的修身养性。这一切,在潍坊都能实现。
从产业更替中探索文化的创新与延伸
每到年节期间,潍坊的大街小巷都会挂起花灯,形态各异、色彩缤纷,是一大看点。这种花灯有个很特别的功能:飞到天上是风筝,放在地上是花灯。
风筝与花灯的结合,是手艺人们从款式创新、改进材料等方面对风筝的全方位提升,也是从传统潍坊风筝中延伸出的一项新产品,让原本五颜六色的风筝亮起来,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更美观实用,更受市场欢迎,不但由此催生出“花灯经济”,还撬动起了千万元产业。
说起文化产业,就不能不提潍坊青州。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翰墨文化和繁荣的书画产业,“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看潍坊,潍坊看青州”在业界已成为共识。近年来,凭借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书画家们不断对古画进行创新、传承、发展,创新“书画+”新业态,形成了领跑全国的书画产业集群。
文化的价值,除了对人们精神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在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黏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成就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比如,依托尽美红色文旅小镇、王尽美历史纪念馆、刘家庄抗战纪念馆、臧克家故居等红色景区,诸城红色旅游持续火热,成千上万的游客在这里留下了回顾革命历史,追寻英烈的足迹。
再比如,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临朐五井镇隐士村,三面环山,古院、石屋星罗棋布,古色古香、韵味悠长。当地创新“旅游+乡村振兴”模式,汇聚了“吃、住、行、游、购、娱、学、养”等诸多旅游要素,将其打造成一处旅游胜地,带动村民增收、乡村致富,成为潍坊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的典范。
潍坊还开发了“山东手造 潍有尚品”品牌,重点打造风筝、书画、恐龙、红高粱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青州古城、十笏园、凤溪地等夜间文旅商圈,以及主题餐厅、城市书房等创意休闲空间,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和消费场所,并逐步推动产业化发展。
可以说,文化只有迎合了新时代下的发展规律,满足大众需求的“诗和远方”,为产业布局和社会效益带来实际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延伸。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珍藏着城市的记忆,输出着城市的魅力。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总是自带温度,让人舒适。潍坊就是这样一座被优秀文化熏陶的城市,温润不失坚毅,善美充满斗志,人文底蕴厚重,宜游宜学宜居,几千年的文明涵养了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让人们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到来,如果你不相信,就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