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社区居民楼下烙饼迎清明 擀饼手艺婆媳相传

2015-04-05 09:48:00    作者:贾慧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清明时节,踏青、擀饼、碰鸡蛋等传统习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4月4日一早,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的居民便在楼下支鏊子烙起饼,迎接清明节的到来。

  清明时节,踏青、擀饼、碰鸡蛋等传统习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4月4日一早,奎文区东关街道奎文门社区的居民便在楼下支鏊子烙起饼,迎接清明节的到来。

  小区院里饼飘香

  4月4日上午9时许,记者刚刚走到奎文门社区11号楼东头,便听到了居民们欢快的谈笑声。当天一大早,3单元的季萍便和2单元的孟莲英、王素琴一起在楼下支起鏊子擀饼了,大家边干活边说笑,周围弥漫着饼的香气。

  “我俩和面,她擀饼。”孟莲英一边揉面,一边对记者说。一旁的季萍坐在铁鏊子前,一边检查柴火,一边手拿杖子不住地翻饼。鏊子上的饼在她的“指挥”下左右上下翻飞,两三分钟翻了十多次,一张飘香的饼便出炉了。“潍坊的饼有面饼、油饼、单饼,我们今天烙的是油饼,两页饼并在一起,中间抹油撒盐,烙出来的饼又软又香。”季萍滔滔不绝地说,“烙饼‘三分擀七分烧’,饼好不好吃主要在‘烙’上。‘烙’最重要的是火均匀、火力要稳,才不至于火大烙糊、火小烙干。其次是翻饼要勤,要随时翻随时清扫鏊子表面,不能留下烙糊或碎屑。”

  大人们烙饼,旁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在一边的小桌上,摆好了芝麻盐、大葱和鸡蛋,一张饼出炉,孩子们立即缠着大人卷上两个鸡蛋解馋。

  婆婆手艺传儿媳

  在一旁观看烙饼的,还有季萍的婆婆张秀英。老人今年82岁了,烙了大半辈子饼。“我这手艺就是跟我婆婆学的,她特别爱吃饼,带动了我们一家人都爱吃饼。”季萍说,“我年轻时不会擀饼,每次都看婆婆烙。后来我儿子出生了,我才跟婆婆学,到现在烙了也有30年了。”

  “现在生活好了,饼也越烙越好吃了。不像几十年前,白面很少,烙饼不是用地瓜干面就是玉米面,烙出来的饼黑乎乎的,第一顿好吃,第二顿干了一折就断,只能泡着吃了。”季萍说,婆婆时常感叹现在生活好了,能吃上白面烙的饼,这可是最美味的食物了。

  现在,季萍的儿媳妇也时常缠着她要学擀饼,“我也觉得这些老手艺应该一代代传下去,这不仅是咱潍坊的习俗,也包含着老一辈人对过去日子的回忆。”

  除了擀饼,奎文门社区的孩子们还在院里玩起了碰鸡蛋。“看看你的厉害,还是我的厉害?”今年11岁的李帅言正和14岁的朱晓敏在开心地玩着。

  我市清明节有擀饼、吃鸡蛋、碰鸡蛋的习俗,民间说,吃个鸡蛋,小孩子会变聪明,一年到头身体好。“今早妈妈煮了一锅鸡蛋,让我拿两个出来跟小伙伴碰鸡蛋。”李帅言说。

  本报记者 贾慧

  ◎新闻链接

  清明节吃寒食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春分后15天为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寒食、清明本是两个日子,后来由于日期接近,渐渐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每当清明节来临,人们除了会去祭扫先人之墓外,还会郊游踏春、荡秋千、吃寒食,纪念这一节日。

  而“碰鸡蛋”习俗并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的节俗。早在六朝时代,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碰鸡蛋”。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的词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想看最劲爆、最有意思的潍坊新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weifangdzw)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李俊慧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