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2 10:27:00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今天是十一假期第一天,用完早餐后,核算着上午正好有点闲暇时间,一杯清茶,一个萝卜,静静地坐下来整理之前撰写的一些教育随笔,其中一篇短文再次触动了我那根紧张的神经,文中谈到的一则新闻让人扼腕叹息,心情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翻腾起来。
这则新闻题目是:6岁男孩被父亲用皮带打死。乍一看这个题目就非常令人震惊。一个刚刚达到学龄期儿童犯了怎样的“滔天之罪”而导致亲生父亲将他用皮带活活打死!因为此事时日已久,详细过程已记忆模糊,因此,再翻将出来,转发给父母们,以作育儿的一个反面警示。
起因:郑军鹏(父亲)称当日中午,他接到儿子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小豪在学校和同学要钱,不给就威胁恐吓同学。郑军鹏说,他在给小豪脱衣服的时候,发现小豪兜里掉出了几个橡皮擦。他追问小豪哪里来这么多橡皮擦,小豪说是拿了别人钱买的。
过程:傍晚6时许,郑军鹏就“动了手”教训儿子,但打得不厉害。晚上10时许,郑某妻子李某离家到工厂上夜班后,郑军鹏用皮带教训儿子,打得很厉害,小孩子躯干四肢浑身淤青,连皮带都打断了。晚上11时左右,他哄小豪上床睡觉,直至凌晨2时左右,他发现小豪身子是凉的。打开灯发现自己的肩膀和枕头上都是小豪吐的血。
后果:随后,郑军鹏和哥哥将小豪送到附近的雪象医院,院方一看伤情严重,立刻转至布吉人民医院,然而小豪最终不治。
再次重读这则新闻,心情依然很沉重,不仅为小豪这个年仅6岁孩子生命的逝去,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父亲的粗暴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感到担忧,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多少这样愚昧无知的爸妈和可怜的孩子。
孩子已然走了,这已是午饭挽回的事实,相信郑军鹏如果能预料到他行为的后果,我想他决然不会下此狠手的。但一切为时已晚,“亡羊补牢”的机会也没有留给这位父亲。这个事件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也算是6岁孩子从这个世界离开后给我们这些父母们的一些告诫。
让我们看看事情背后的问题。
问题之一:父亲的教育方式。在后来的调查询问中,郑军鹏称,他自己小时候也挨过打,他爸爸打,也用皮带抽,打得很狠。这更佐证了一句至理名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力最大的老师。由于父亲的“模范作用”,导致郑军鹏也沿袭了原始的、粗暴的教子方式,并变本加厉“移植”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导致了打死儿子的严重后果。在郑军鹏的意识里,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甚至打死也无妨,没有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一条平等的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个令人无比痛心并让人警醒的悲剧,这是一个幼童对这个带给自己伤害的世界发出的最响亮最惨痛的控诉。看到父亲被采访时的追悔莫及,悔恨的泪水已经不能挽回那条逝去的生命。说实话,郑军鹏为了管教孩子,在动手教训孩子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他真的后悔,但后悔有用吗?这一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做家长的:自己有没有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采取过对孩子身体上的攻击方式?教育是一种高级的交流互动,绝非低俗粗暴的行为方式。
另外,强烈的“望子成龙”愿望将这位父亲推到了悬崖边。在采访郑军鹏时,从他的哭诉中了解到他在一个公司当保安,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他认为自己收入低是因为没有知识和低学历造成的,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和自己一样重蹈覆辙,生活在社会底层。过高的期望值和孩子的现实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怒火中生,狠狠地打了小豪,直到造成严重后果,后悔晚已。
问题之二:孩子的成长环境。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塑形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郑军鹏老家是陕西,他和妻子在深圳打工,有两个儿子,被打死的是他的大儿子。夫妻俩因为身处外地打工,照顾两个孩子压力很大,大儿子小豪很小就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看养,直到6岁上一年级才被接回深圳,这也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老人带孩子有许多问题,不利于孩子优秀品格和习惯的培养。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过分溺爱,对孩子要求不高,百依百顺,养成了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情。在老人眼里,只要不饿着、磕着,就能满足了,根本谈不上教育孩子。试想,小豪由文化水平低、知识面窄的爷爷奶奶带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会如法炮制到年幼的小豪身上,即使不会在孩子身上施以“皮带”,也不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好的环境,在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小豪错过了,养成了一些“坏毛病”,为后面的事件埋下了祸根。
“原生家庭”的“复制”功能让小豪爸爸通过切身体验研习到了一套“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并如法炮制到自己儿子身上,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非但没有让儿子变得比自己更优秀,完成爸爸心目中的命运“逆袭”,反而让孩子早早地毁在了自己的手里。在小豪成长的关键时期,也就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爸爸妈妈却缺席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使其处于隔代教育的环境中,因为长期物质匮乏而得不到满足(可能原因之一),养成爱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去了。却留下了一连串的思考给我们。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孩子命,家注定!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