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潍坊11月8日讯(记者 李元超)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记录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基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或镜头捍卫着道义与责任,他们就是“记者”。当你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在报纸、网络或者电视上;当你看不见的时候,他们在路上。11月8日,第15个记者节到来,大众网《呈现》栏目组分别采访了潍坊本地不同媒介的新闻记者,听他们讲述曾经的感动和拥有……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拥有“无冕之王”的光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实,这仅仅只是记者职业的一部分。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记者们在忙碌中践行着这个职业的责任与担当。
潍坊电视台《直播潍坊》栏目记者:毕玮
毕玮是潍坊电视台《直播潍坊》栏目的一线记者,《直播潍坊》是潍坊人家喻户晓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2005年大学毕业后,毕玮怀揣对新闻事业的虔诚,进入潍坊电视台成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至今已经10个年头。宛若深秋的暖阳一样,她澄澈、明净,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作息时间不规律,经常加班,没有节假日休息,是记者职业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直播潍坊》是日播节目,上午采访完后,毕玮常常是简单凑合了午饭就一头扎进剪辑室剪片子。十年如一日。毕玮说,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她从来没有歇过双休日,因为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但说起孩子,毕玮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愧疚”。每到周末,听到孩子期待地问“妈妈,你明天还上班吗?”毕玮都会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她说,“孩子对我不太依赖,她从小就已经习惯了我经常不在家的状态。”
10年里,毕玮经历过各种类型的新闻采访、新闻事件。毕玮说,每一个民生记者可能都有过被打的经历。当时,她还是个实习生,跟着两位资深记者出去采访一起摩托车质量问题事件。采访完当事人后,他们把话筒递到经销商那儿,突然二十多个人一下子将他们围起来,对他们拳打脚踢,直到后来有市民经过时报警他们才得以脱身,但视频资料却被抢走。“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那个时候感到记者真的挺无助的,根本就没有丝毫抵抗能力。我们在帮助老百姓维权,但谁来帮我们维权?”毕玮说,她只希望社会能通过这个节日,更关注记者的权益,理解和支持记者舆论监督的工作。
原《大众日报》烟台记者站站长、《潍坊日报》副总编:吕熙祥
吕熙祥先后任《大众日报》烟台记者站站长、《潍坊日报》副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5年来,他采写了1500多篇新闻稿件,其中50多篇获大众日报、省好新闻奖和全国好新闻或好作品奖,他是山东省首届泰山新闻奖获得者。1996年,吕熙祥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回忆起当年采访的艰苦经历,吕老记忆犹新,他向我们讲述了在《大众日报》工作时的一段故事。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到广饶县采访当地群众抗灾自救工作。由于水灾严重,粮食极其匮乏,他就跟老乡们一样,靠一种叫做黄曲菜的野菜种子充饥。晚上没有地方睡,他就住在村里的饲养室里,在简陋的环境里写出一篇篇生动翔实的抗灾报道。就是在这种艰苦情况下,他采写出一大批优质稿件,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1986年,吕老接到调研山东海岸线的采访任务。他顶着身患早搏的疾病折磨,坚持走完3000公里海岸线。交通不便,他就靠步行;在医院拔下针头,就立刻奔忙采访地点。耗时半年,历尽艰难,他终于写出沿海经济开发10个专题的20篇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
做了大半辈子记者,吕老深深地意识到,新闻的源头在基层,走近群众,聊百姓话,唯有如此方能倾听到一线最真实的声音,了解百姓的酸甜苦辣,写出原汁原味的新闻报道。当下,有些年轻记者作风浮躁,吕老谆谆告诫,记者一定要走进基层,深入现场,反映基层群众最真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吕老说,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新闻工作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同样,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来不得半点虚假。新闻工作者来自群众,同样也需要走进群众,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写出真实的作品,才能说出群众的心里话,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
潍坊广播电台交通频率《王昊读报》节目编辑、主持人:王昊
《王昊说事》是潍坊广电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新闻评论节目,现已更名为《王昊读报》,王昊是这档节目的编辑、主持人。节目创办于2008年12月1日,已经走过了将近六个年头。六年来,王昊一个人和一支话筒,聚焦大生活中的小人物,关注转型时期的众生相,直面现实,敢于批评,并试图在嬉笑怒骂中与听友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档以王昊名字命名的节目,深深地烙印着他的个人风格。他拥有一大批忠实的听众,他们爱他,因为他的真诚、不做作。六年来,他精挑细选、深思熟虑、全新演绎、热辣点评,发出了无数优秀的评论报道。王昊将多年的职业感悟总结为十六个字:“采访社会,编辑人生,主持自己,经营财富”。在他看来,当前正处于思想空前解放的时代,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争奇斗艳。作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真实全面地体现出不同的声音,“社会是复杂的,但新闻是真实记录,它的呈现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
王昊说,节目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听众听了,会扼腕叹息还是仰天长叹,又或是壮怀激烈、热泪盈眶。在他看来,媒体人应该审慎看待手中的话语权,要时刻考虑传播的社会效果。“评论是应该有底线的,不能出格,不能恣意妄为,不能无法无天,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媒体人。社会始终在前行,批评不会立竿见影,评论人需要有耐心和信心。”
十年磨一剑。广播对王昊来说,既是工作,也成为融入血液的理想和追求。十年,他一直都在,而且认真、努力地付出了。
潍坊新闻网副总经理:毛洪山
毛洪山在潍坊新闻网工作已经有七个年头,从一线记者到副总经理,他经历和见证了潍坊新闻网的艰难成长。回忆起七年的坎坷之路,他感触良久。
众所周知,媒体人作为资讯的挖掘者和传播者,时刻面临着压力与挑战,忙碌奔波就成为了唯一的生活状态。在毛洪山看来,做记者辛苦,做网媒记者更辛苦。因为网络媒体对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更高。他笑称,每次做会议报道,都要带很多设备,“是记者,也是搬运工。”
毛洪山认为,要想采访出优秀的稿件,必须要亲临一线,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然后完成稿件。而在互联网时代,对网媒记者的要求就更加严格苛刻,也就是所谓的有图有真相。为此,网媒记者更需要深入事发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事发时最真实的场景。作为一名网络媒体记者,对一些重大、敏感的事件要做好不回避、不做作的正确引动,只有这样才会取得网友的信任,增加网站受众人群,巩固网络媒体主流新闻宣传平台的地位。
谈及潍坊本地网络媒体发展现状,毛洪山说,潍坊与一线城市的网络新闻媒体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闻理念和技术应用上,还需要长期学习。“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技术,为潍坊的宣传工作献策献力。”
记者采访手记:新闻,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对于新闻怀有热忱。我们立志成为报道新闻的人。我们希望为多数人争取利益,做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成为社会大众的探照灯。理想或许是支撑我们最初选择新闻的助力,我们希望以记者之名手执一支笔,传达给受众最接近事实的报道。
在记者节,我们做这样一期节目,意在原原本本呈现新闻记者真实的生存状态,期待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情况与问题,“铁肩担道义”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响亮。网上曾经流传一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这句话更适合于媒体,适合于媒体人。
阻力有多大,压力有多大,动力就应该有多大。记者有责任来践行“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新闻,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