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在进行医改报道时,拍摄的两组图片。
记者走进了带着孩子来北京寻医看病的几位普通人的生活。
河北杨秀彬,内蒙古张建英,他们都有患病的孩子。他们在困境中的坚持,他们对孩子的爱,感动了记者。
2月27日,春雪纷飞,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温总理在回答网友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时说,目前,城市职工、城市居民和农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人。今年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使城乡参保标准都达到200元。决不让有人因为贫穷而疾病得不到治疗。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办法总比问题多。
新的一年里,我们期盼杨秀彬、张建英的孩子能尽快康复;我们期盼医改的有效推进,能让杨秀彬、张建英的负担再减轻一些……让我们满怀信心。 新华社摄影部中国室 2011年2月27日
2011年2月19日深夜,杨秀彬(左)和任慧坤在北京西站的过街天桥上。在河北邯郸的家里过完元宵节后,杨秀彬带着任慧坤又一次来到北京。他们第二天要去医院取回春节前检查的血清结果。 2009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咸安县东霍村一个四口之家里,年仅两周岁的任慧坤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烧。可是,家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烧就烧了近两年,为了给儿子看病,母亲带着他走上了漫长的求医路……
10公分,600天,12万。
2009年3月,一名叫杨秀彬的中年妈妈平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火车向北京疾驰,杨秀彬却丝毫没有心情体验火车的乐趣,她紧抱着高烧不退的孩子,只盼下一秒就能到北京。从一个只有几十户人的小村子来到近两千万人的北京,杨秀彬抱着发烧的孩子四处投医,病历加在一起有10公分厚了,600多天里她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丈夫在外打工,杨秀彬的心思都在生病的儿子身上,以至于她都记不清年龄稍大的女儿上几年级了。对杨秀彬而言,每天的生活就是排队、做检查、等结果,周而复始,不到两年就花光了家里的12万元积蓄。孩子从两岁长到了三岁多,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淋巴结有肿块,持续低烧,并不定期出现高烧。
1个阳台,10个小时。
在北京看病的日子里,杨秀彬为了省钱,天冷的时候就跟孩子住在出租屋的阳台上;暖和时直接露天而睡。有的门诊科室挂号的人多,杨秀彬凌晨3点多就把孩子喊醒,提前10个小时抱着孩子去排队。长期的看病经历,让生病的任慧坤“成熟”了不少,现在的他,抽血、打针一点都不怕了,还主动伸出胳膊、挽起袖子配合医生。妈妈着急掉泪的时候,任慧坤就像大人一样哄着妈妈说:“妈妈,别哭了,我给你唱歌。”
1个家,3座城,2万里。
2010年底,为了给孩子看病、还债,杨秀彬的丈夫离开还在北京求医的妻儿,前去2万多里外的非洲打工,一年后才能回来。临行前,爸爸将在邯郸老家上小学的女儿托付给开小吃部的同乡,给生病的儿子买了两个橙子、四个梨,留给妻子借来的5000块钱。一家四口人,为了呵护共同的家,在3个城市努力打拼。 2011年2月19日,兔年元宵节刚过,杨秀彬带着任慧坤从河北邯郸又一次来到北京。他们第二天要去医院取回春节前检查的血清结果。新的一年里,杨秀彬只有一个愿望:带孩子健康回家,盼丈夫平安归来。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