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摊子?主干道上严禁摆摊不知道吗!?”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行政执法局八一中队队长罗世斌指着摆在南昌路主干道上的一个水果摊问道。
“我都摆了十多年了,全家吃饭、供孩子上学都靠这,你不让在这儿摆,那我到哪儿摆?”56岁的摊主张惠婷一点也不示弱。
张惠婷所在的南昌路是摊贩们常来的地方,因为周围有中学和居民区,一到学生下课、居民下班的时候,很多摊贩就汇集于此,把不足7米宽的小巷道堵得严严实实。
张惠婷不愿跟那些摊贩凑热闹,她常把水果摊摆在主干道上,生意好又清净。罗世斌让张惠婷把水果摊摆到巷道内去经营,张惠婷不乐意:“巷道内哪儿有生意?”劝解无效后,罗世斌收了张惠婷的秤。此后,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收摊子。
张惠婷当时恨死这些执法队员了,她常说:“这么大个城市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条生路?这么管,究竟还让不让人活了?”在她看来,“城管”的任务和工作就是断自己的生计。
28岁的维吾尔族青年阿不力米提天天推着铁皮架子车在乌鲁木齐大街小巷转悠,吆喝着做小买卖。渐渐地,他被沙依巴克区行政执法局扬子江路中队队长罗新成盯上了。一次罚20元,罗新成见他一次罚一次。
有一次罗新成问老面孔阿不力米提,见一次罚一次,你怎么还不改,还要在街头摆摊?
一向嬉皮笑脸的阿不力米提这次紧绷着脸,近乎吼叫般对罗新成说:“我不上街做生意怎么办?全家等着我这个破摊养活,我不上街摆摊你们养活我吗?”
如果我是摊贩
怎样才能在既保证城市整洁、方便普通老百姓的情况下,让摊贩有赖以为生的立足之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生存的机会?“如果我是摊贩”,执法队员开始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这些他们平日里从没正眼看过的摊贩着想。
“‘城管’在我们眼里就是份工作,但如何管,怎样行使权力,却关系到摊贩们的生计。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在工作中应尽可能为他们多想想。”罗世斌和队员们打算为这些摊贩们做点什么。能不能不让他们天天担惊受怕,四处游击,受罚被追?能不能给他们找个固定的地方安心做买卖?
为摊贩们规划一块市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仅凭执法局的力量孤掌难鸣,他们要和街道办事处、社区联合起来才能办好。
罗世斌和队员们看到一家单位门前有一大块空地,兴冲冲地与那单位领导协商,得到的却是拒绝:“摊贩们天天在这儿吵吵嚷嚷,我们怎么办公?”他们只好另寻地方。最终,南昌路北一巷、北二巷出现了两个固定的小市场。
罗世斌为张惠婷在北二巷路口安排的好位置让她惊喜不已,虽然每月要给社区多交60元的卫生费,但她终于可以安稳地经营水果生意了。
有时有摊贩为了抢生意把摊子摆到马路上经营,心直口快的张惠婷便会上前去劝说一番:“既然城管给我们规划好地方,一定要遵守规则,要不你还得打游击去。”
很多和张惠婷一样的流动摊贩被城管安置在了固定的小市场里,安心地讨起生活。
罗新成则帮阿不力米提在五一夜市找了个摊位,卖新鲜瓜果。阿不力米提专进南疆的优质水果,一片西瓜卖两元,一块哈密瓜卖3元。有了夜市,炎热的夏天里白天阿不力米提几乎不出摊,冬季夜市停业,他就在小巷道里摆摊。
现在在乌鲁木齐,只需向管理部门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就能够得到早夜市的摊位。
门槛低不代表管理水平差,管理部门要求经营者必须穿戴统一干净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长指甲,不准戴任何首饰,不准餐具上套用塑料袋作为消毒餐具使用……由于管理到位,在乌鲁木齐夜市基本上看不到四处油烟、满地瓜皮塑料袋的现象。夜市为老百姓的夜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成为外地人感受新疆民族饮食的最佳地点。
小市场的渐渐增多让执法队员对街头商贩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围追堵截变成了安置、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