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王洪军
据曾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过王洪军的记者讲,王洪军并不是很显眼,和车间里的普通工人没有什么两样。的确,王洪军身材不高,貌不惊人,他参加工作16年,一直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一线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却有令人想不到的一番作为。
16年来,王洪军发明制作了钣金整修工具40余种2000余件,提炼出123种钣金修复方法,创造了“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培养和带出了一支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近5年来,他的维修法和维修工具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王洪军因此获奖无数,特别是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发明的修复法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苦累年华
16年前,王洪军从一汽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工作,当上了一名钣金整修工。
在车间一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一道关键工序。它要求在车身喷漆之前,对钣金做全面检查并消除所有缺陷。钣金整修是又苦又累的活,常常需要工人抱着十多斤重的高频打磨机进行修磨。工作时,噪声大,粉尘也大,到了夏天,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蒸笼,人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一会儿就湿透。
和王洪军一起进厂的工人,很多去干了电工、钳工,相对来讲,这些工作既轻巧,收入又多,王洪军却在钣金修复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肯定会有人对此极为不解。他是脑子笨还是没有调离岗位的机会?面对种种猜测,王洪军向记者道出了当时的想法:“1991~1995年,与我一起进厂的工友在这个岗位上陆陆续续都走了,德国专家也撤走了,当时我的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实践,我的整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我这个时候走了,肯定会影响工作,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影响产品质量。后来岗位上又来了很多年轻人,我走了,这些活他们未必干得来,我留下,能好好培训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简单朴实的想法,王洪军坚持了下来。
越挫越勇
其实,坚持下来的王洪军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工作本身的苦和累,还有攻克技术难关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困难。
一汽大众对轿车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不允许表面有一点瑕疵。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开始时一汽-大众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那时,王洪军有个念头,合资是“合”,但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国功夫”。
于是,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开始自己练手。一天下班后,德国专家已经离开,王洪军壮着胆子修起了专家也很难修复的白车身(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但初战未捷,他干到半夜也没修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车间里也有人议论说,王洪军逞能,想往上爬,老外都修不了的东西,他还想试手,太能“得瑟了”。
无端的指责最伤人心。王洪军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何必自讨麻烦,自找没趣。不过,王洪军所在的车间主任却鼓励他说:“别担心,‘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到自然成。”从此,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下班都偷着练“中国功夫”。
王洪军在实践中发现,修复白车身,先顶哪个点,后顶哪个点;哪个点用力大一些,哪个点用力小一些,都有要求。王洪军没有因技术理论的缺乏而止步不前,他想到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于是,王洪军跑到图书馆,翻阅了金属工艺等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了《轿车表面维修》、《焊接技术》、《冲压与成型》等十几本技术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相关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军的刻苦攻关终于得到了初步肯定。在他对照书本反复操练两个月后,终于修好了一辆车,一直支持、鼓励王洪军的车间主任很高兴,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这位德国专家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企业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令所有人都很满意,白车身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这位德国专家对技艺超群的王洪军佩服不已,一连说了三个“very good(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