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3 21:46:00 作者: 来源:晶报 我要评论
据新华社西安10月2日专电 半个多月前,46岁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农民柯尊珍被胡蜂群严重蜇伤,被医院确诊为肾脏衰竭,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病房接受透析治疗7次。今年7月以来,位于陕南的安康、商洛、汉中3市已有1600多人遭胡蜂攻击受伤,目前41人死亡,部分伤者病情危重。新华社记者对此在陕南进行了调查走访。
“杀人蜂”凶猛!
超千人受袭致伤致死
据了解,在位于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汉中市,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今年已报告收治毒蜂蜇伤患者共348例,治愈出院270例,死亡10例,现在市内各医院住院患者68例。在另一个陕南重镇安康市,7月以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接诊胡蜂蜇伤患者583人,已治愈494人,正在接受治疗70人,死亡19人。
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病房,记者见到了被胡蜂蜇伤、正接受透析治疗的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三坪村村民穆从会。据她介绍,两月前的一天下午6点多,她在去自家谷子地里照看庄稼时,遭到一窝胡蜂的攻击。“这些蜂非常吓人,一下子就飞到了我头上,我顿时被蜇得动弹不得,腿上也爬满了胡蜂,送到医院后缝了200多针,现在腿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蜂眼。两个月来,我已接受了13次透析治疗。”记者看到,穆从会的两个大腿仍未完全消肿,她只能躺在病床上。而据了解,仅国庆节前四五天,安康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就收治了19名被胡蜂蜇伤的患者,其中7人伤重不治。
安康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米琳说,最近一段时间,安康多地被胡蜂蜇伤送来医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毒蜂蜇伤患者,其轻微表现就是皮肤的红肿、过敏、疼痛,重症则会出现血尿以及急性的肝功能、肾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对于轻微的病人,我们会进行相应对症的处理;对于急性肾功能、肝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只能进行血液透析加灌流治疗。”
大规模向城市迁徙
胡蜂伤人概率增加
记者了解到,胡蜂一般通称为马蜂,当地俗称人头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昆虫,5到10月活动频繁,12月底进入冬眠。胡蜂体大身长毒性强,人被蜇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导致死亡。
近年来,胡蜂的活动分布范围正由秦岭深处向沿山乡镇扩展,许多盘踞在群众的屋檐下、窗台上,且胡蜂生长速度十分惊人,随着城市绿化步伐的加快、空气质量的提升以及市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胡蜂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迁徙、筑巢,伤人概率大增。
对于近年来特别是今年胡蜂伤人不断发生的原因,安康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黄荣耀说,今年夏秋以来,安康当地气候有些反常,往常湿润多雨的天气变得干旱少雨,气温偏高的条件下,胡蜂活动频繁,人无意侵袭到胡蜂的活动区域,就会受到攻击,“此外,胡蜂对鲜艳的颜色、人的汗味、酒味,带有甜味、香味或者特殊气味的物品以及奔跑活动的人或动物也极其敏感。”
摘蜂窝属高空林间作业
防蜂服易破损防治困难
安康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王昱钦说,仅今年一年,安康消防部门就接到了全市所有10个县区胡蜂伤人、请求摘取蜂窝的处警请求,总共摘取了593个蜂窝,由于保护措施不全,在摘取过程中,消防官兵被蜂蜇伤20人次以上。
对于目前胡蜂防治中存在的困难,安康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刘斌说,目前安康全市的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1.6%,“定时炸弹”般的蜂窝难以统计。农民自我保护和救治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也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刘斌介绍,2005年和2006年,安康也发生过多起胡蜂伤人事件,上级部门也为基层林业部门配备了防蜂服,但由于摘除蜂窝基本属于高空林间作业,防蜂服很容易出现破损,一旦出现防蜂服不能使用的情况,摘除工作只能“望窝兴叹”。
王昱钦说:“在处置蜂窝的警情中,需要专业的防蜂装备和器材,但现在安康全市的防蜂服只有20套,平均每个执勤中队2套,在摘取蜂窝的过程中,需要人员的协助,如果没有,就会造成没有保护措施的官兵被胡蜂蜇伤,危险极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层抵抗能力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胡蜂防治和患者救治的严重短板,在目前尚未有效根除胡蜂隐患的情况下,基层的防治救护能力亟待加强。
□相关链接
马蜂,学名“胡蜂”,又称为“蚂蜂”或“黄蜂”,亦称胡蜂。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Symphyta),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马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原标题:陕西“杀人蜂”7月以来蜇死41人)
潍坊新闻 · 聚焦 · 娱乐 · 社会 · 体育 · 科技 · 军事 |
想爆料?请登录大众网潍坊频道(http://weifang.dzwww.com),拨打新闻热线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新浪微博(@潍坊大众网)提供新闻线索。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