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朱景山从医四十年 见证潍坊基层医疗发展

2018-05-22 10:39:00    作者:邓永杰 杨秀青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辉煌的成就和生动的实践,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开栏语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辉煌的成就和生动的实践,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报即日起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除了刊发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还结合本地,集中推出一批重头原创稿件,从老百姓的视角以小见大,反映改革开放40年潍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变化。

  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安丘市金冢子镇金北社区卫生室63岁的医生朱景山,原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在过去的40年里,他见证了当地基层医疗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5月20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记者目击

  卫生室环境大变样

  5月20日上午8时许,安丘市金冢子镇金北社区卫生室的医生朱景山换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给居民看病、开药、针灸……年过六旬的他做得游刃有余。

  更新升级的金北社区卫生室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药房、康复护理室、健康咨询室、值班室,八室分开,室内整洁,总面积超过240平方米。

  朱景山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当前的居民对中医保健的需求,社区卫生室里多名医生还去参加了中医培训。

  “金北社区卫生室有5名医生,除了负责给居民看病治疗外,每两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健康讲座,对患病居民进行健康指导。在安丘境内,每隔5-10公里就有一个社区卫生室,打造起10分钟就医圈,我们还推广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在家就能看病。”安丘市卫计局基层指导科科长孙治国对记者说,除了提高农村社区卫生室医生的技能外,他们还对社区卫生室人员、业务、财务和考核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对村民、居民的整体服务能力。

  19岁成为“赤脚医生”

  从医44年的朱景山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就医条件,他过去做梦也想不到。

  如今的朱景山是社区医生,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叫做“赤脚医生”。这一称谓虽然已经在社会发展中淡出人们脑海,却深深地印在了朱景山心中。

  19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景山被管家埠村村委推选去学医。“当时初中毕业算是高学历了,去学医并不是到大学里深造,而是到乡卫生室参加培训和实习。”朱景山说,他在乡卫生室跟着老医生学习了半年,便回到村里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那时候,和其他“赤脚医生”一样,朱景山半农半医,在下地干农活时,也给村民们看着病。没有白大褂,只有一个出诊箱,里面装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也非常少。

  每天下地干活,朱景山随身带着出诊箱。经常干着农活,就会有村民来找他到家里看病,看完病再回去继续干农活。“那时候的‘赤脚医生’从事的多是防疫工作,比如预防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还有就是治疗感冒。”朱景山说。

  打吊针排队轮着用

  上世纪80年代初,多数农村的医疗水平低下,朱景山所在的村子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村民的就医环境,村里建起了第一个诊所,不过只有一间房子,20平方米左右。

  诊所建起来后,医疗用品少之又少,只有剪子、注射器、纱布、针头等。“诊所面积狭小,除了放置一个药品柜、一张办公桌外,只有一个床位。”朱景山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相比以前,这已经有所进步了,毕竟“赤脚医生”有了给患者看病的地方。

  让朱景山难以忘怀的是,当时村诊所里配备的针头只有30个,而且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完后用开水消毒,再继续使用。朱景山说,放在现在看,这简直让人无法想象。“那时候村民感冒,吃药不管用的,一般都会选择肌肉注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小针。”最让朱景山无奈的是,全村只有一根吊针管,也就是说,村民需要打吊针,每次只能有一个人使用,“那时候的吊针管也是重复使用的。如果到了感冒高发期,多位村民需要打吊针,只能排队轮着用”。

  医生太少忙不过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希望有更好的医疗服务。管家埠村诊所里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随之增多,尤其是注射器不断更新换代。不过,村里依然只有朱景山一位医生。

  当时村里有400多口人,村民生病后都会找朱景山诊断,朱景山经常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一顿饭要分好几次吃。“不管有多少村民来看病,都是我一个人。还有一些患者或者老人行动不方便,这就需要我去对方家里看病。”朱景山告诉记者,随着政策变化,他在家里开办了诊所,但是依然很忙碌。

  “以前是大集体,后来是自己干,病人还是那么多。村民一般没有什么大毛病,感冒、肚子疼就直接来我家里,甚至有时候需要排队看病。”朱景山说,相比于现在,那个时候的基层医疗人员太少。

  后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几个村的医生在一起办公,为村民看病,可是不久后又分开了。“自我从医以来,医疗卫生工作改革就没停下来,村民就医环境在变革中慢慢改善着。”朱景山说。

  医疗机构迅猛增长

  我市建市之前,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局面。1949年,全地区只有西医诊所46个,医师65人,医士117人,病床231张,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建市以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1985年,市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卫生工作改革的意见》,标志着卫生改革正式启动。时至今日,先后历经兴办机构、放开搞活、规范发展、重点突破、“三医联动”、全面深化等阶段,潍坊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和医疗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230家,其中包括183处乡镇卫生院、176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4家,诊所、村卫生室等6549家,卫生技术人员64517人,床位达到56227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63岁,均好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国家和省、市卫生健康大会的相继召开,健康潍坊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