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之王裒与“闻雷泣墓”

2017-10-19 11:26:00    作者:陈新民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魏晋孝子王裒(pou)就以“闻雷泣墓”在元代被写入《二十四孝》中,位居第十六则。“闻雷泣墓”的传说已经被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魏晋孝子王裒(pou)就以“闻雷泣墓”在元代被写入《二十四孝》中,位居第十六则。“闻雷泣墓”的传说已经被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月二十三日,我跟随“千里漫行话潍坊”一行拜谒王裒墓。王裒墓位于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的王裒院村,王裒院村其村民多姓郑。据《郑氏家谱》记载,明初郑氏自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桃花村。因此地原本即有王裒坟,至清康熙年间又因其坟址建立王裒墓院,并树立碑碣,栽植松柏,设立香火会。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农历九月十七王裒诞辰日两次香火会来拜谒的人很多,香火旺盛,景况壮观,王裒墓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桃花村名便自然为其所取代。
  据《晋书·王裒传》载:王裒,字伟元,北海营陵即今昌乐县人,魏晋时孝子。其祖父王修,为汉末名士。父王仪高风亮节且气度优雅正直,曾担任司马昭的司马一职,随司马昭伐东吴,兵败,司马昭问众人:“东吴战役失利,这个罪责应该由谁来承担?”王仪说:“这该是元帅的过错。”司马昭大怒说:“司马难道把罪过归在我的头上吗!”于是就把他拖出去斩首了。
  父亲屈死,王裒悲痛欲绝,只得背负父亲遗骨和母亲回到家乡昌乐营丘,投奔祖父生前好友华岩寺住持。住持可怜故友遗孤,拨几亩庙地给王裒母子耕种。见王裒学识渊博,又用寺庙厢房办起学堂,骋王裒授课,赚资以添家用。从此,王裒在故乡以教授为业,兼事农桑,将父亲遗骨安葬寺前,搭庐墓侧,王裒和母亲相依为命。
  王裒的母亲活着时,性极胆小,畏惧打雷。其母死后,葬于山林中。每逢打雷,王裒就到母亲墓前扶柏树而哭,并大声说:“母亲莫怕,裒儿在此!”久而久之,柏树竟枯死了。后人有诗为证: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王裒每次授课读到《诗经·小雅·蓼莪》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无不痛哭流涕,泣下沾襟,学生们为免老师听见伤心落泪,干脆把《蓼莪篇》隔过不读。
  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称晋后,大赦天下,论功行赏,发现王仪之死确属冤案,下诏“平反”,诏令王裒承袭父爵委以重任。然而,王裒却悲痛其父死于非命,不肯应召。司马昭朝廷当时在洛阳,在昌乐的西方,王裒每次坐下的时候,从不面向西方,以示永远不做晋朝的官。
  据《晋书》记载,王裒身高八尺四寸,容貌与众不同,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气质谈吐文雅刚正,博学多才。王裒自小就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礼法,侍奉亲人至孝。王裒教书育人,在营陵故里名声甚佳,被推崇为“孝廉”。西晋末年,山东贼寇蜂起,杀进营陵,乡亲劝他移渡江东避难,但王裒恋母坟垅,终不忍离去,不幸被乱贼所害。
  王裒墓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昌乐县知县范威提倡儒学,在这里增筑王裒墓院,并刻碑“魏孝子王裒之墓”记之,以表其德。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马宋街乡贡生刘用贞庆贺其子刘约中武进士,捐巨资修葺王裒墓院,并亲手栽植六十六棵松柏于墓院内,为颂其善举,当时昌乐县令徐人元作诗一首刻碑立于墓院内。其诗曰“至性孤行绝代无,蓼莪诗废感生徒,终身耻向西都坐,永痛长庐北海隅。墓筑垣墉人共护,邑修俎豆吏躬趋,刘君手植森森柏,莫遗哀魂泪洒枯。”从此,王裒墓院巍然形成,松柏葱郁,香火愈盛。嘉庆二年(1797年)昌乐县令魏礼焯来拜谒孝子墓,毅然捐俸,重修孝子墓院,魏礼焯撰文《重修魏孝子王裒墓引》刻碑以记其盛举。嘉庆20年(1816年)潍州知府窦炎又一次捐俸重修王裒墓院,同朝知府阎学淳,特回故乡祝贺,并亲自撰文《重修王孝子墓院碑记》刻碑以记重修盛况,此时是王裒墓院的鼎盛时期。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王裒墓院全都拆毁破坏,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墓院才逐渐修复起来。
  王裒墓院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院内有王裒墓及多方不同朝代题刻的诗碑、碑记等,记载着王裒的生平事迹。王裒为母守孝的事迹及其精神,高山仰止,普照千秋万载。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