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漫行话潍坊”——去看杨家埠

2017-10-16 17:13:00    作者:王毓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很多年以前,我以为杨家埠就是杨柳青,杨柳青也叫杨家埠,都姓杨,无非大名小名而已。又过了多年,才知道杨家埠和杨柳青是“亲戚”,虽然都跟年画有关,但却各自为“王”,一个座落潍坊,一个雄踞天津。

  很多年以前,我以为杨家埠就是杨柳青,杨柳青也叫杨家埠,都姓杨,无非大名小名而已。又过了多年,才知道杨家埠和杨柳青是“亲戚”,虽然都跟年画有关,但却各自为“王”,一个座落潍坊,一个雄踞天津。
  小时候不懂很多东西,唾手可得物件的物件,从不珍惜。爷爷扎的风筝,飞起来远比好看重要;他编的白柳条筐、防雪的苇草蒲袜,是对抗困难生活的求生手段,哪会看到其中的朴素之美?那些“狰狞艳丽”的年画,不懂大人为什么年复一年总要请回家里来,小孩子的目光爱追随新奇。
  有些东西要用岁月读,有了经历和积淀,才懂得常见物什里的期许、寓意、独特和美。
  9月9日随“千里漫行话潍坊”去杨家埠,寻访勾起小时候记忆的非遗——风筝和木版年画。

  第二届市民文化节的“千里漫行话潍坊”,主要体验潍坊传统文化、探访民间非遗传承人,几次的跟随走访,非遗传承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守护着他们视之如命的民间艺术,使这些传承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风筝的传人张孝东老师也不例外。
  今年六十八岁的张老师,八岁开始跟做木工的爷爷学扎制风筝,爱好书法和绘画的他,在风筝路上走了整整六十年。
  杨家埠人发起第一届风筝会,他的“雷锋”荣获一等奖。连续三十四届的世界风筝会,特等奖、一等奖年年由张老师包揽。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的心血汗水浇制,就像自己的孩子,烧掉参赛完的大型风筝,张老师也很心疼“太大了,没有它们去的地方”。三爪鸟,张老师说一个翅膀就有三十五米,因为是韩国的吉祥物,被韩国风筝博物馆收藏,算是最好的下嫁了。
  孝东风筝传习所的门口旁边,大堆的黄土让我们诧异。虽说这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和资助非遗,我们走访的几个老师,居所或工作间大都简陋,除了作品的光彩。
  张老师的工作间,半个墙面是参赛的部分照片和各国风筝爱好者的合影,不到两平米的工作台上,井然有序的堆着张老师制作风筝的各种工具。琳琅满目的特色风筝,有的悬在空中,有的挂在梁柱,应接不暇。他的风筝精美大方,可拆装折叠携带更方便,除此之外,他的风筝还有不同于一般的情趣。
  张老师制作风筝从来不用图纸,除了他的自由发挥,很多创意来自身边生动的日子。
  去村中的池塘散步,看见从树上刮落到荷叶上的一只螳螂,青蛙欲食,螳螂举起大刀利爪迎战,吓得青蛙赶紧缩回去,张老师看到的这一幕做成了趣味风筝——青蛙与螳螂。张老师拨转荷花后面的齿轮仿照风的吹动,青蛙上行,欲捕螳螂,风带动螳螂举刀,青蛙后退,想到这一对“现世冤家”蓝天下有进有退的空中“决斗”,让我们忍俊不禁地赞叹。优秀的传承人,除了专注、多才多艺,还有不同于常人的善于发现和创造。

  随着社会的进步,风筝人一直在摸索着前行,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变发展,由原来单纯放飞型风筝转向可观赏可放飞的机械型,就像我们看到的青蛙与螳螂、猫和老鼠,是孝东风筝的一大特色。张老师不断改进,装上大大小小的自制联动齿轮,让空中飞舞的它们还能演变出不同的故事,有些已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张老师抱出他的宝贝——代表作翼龙,活灵活现、非常立体,装上翅膀使原本不宽敞的工作室更加拥挤。应体验团摄影老师们的邀请,张老师抱到室外展示,终于明白门口为啥要有大堆的土,原来是张老师做雕塑的材料。这不禁让我感受到专心致志的艺人,他们只注重倾注身心的作品,凡是有利于创作的一切来源,方便即可。
  谈到风筝的传承,张老师很理解目前的困境。他说八十年代时的徒弟,早已转行,没有太大收益的风筝很难留住潜心钻研的人才,他每周六周日都去给学校的孩子们上课,激发兴趣。只有深深的热爱才会懂得,好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张老师的敬业和执着,让我们由衷地敬佩折服。
  到杨家埠,不可不看中国三大木版画之一的杨家埠年画。和友三人不幸走丢,没能拜访91岁高龄的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老先生,是此行一大憾事。
  我喜欢老物什,老建筑,老人,往那儿一立,风雨后的静气、安宁和沉稳,不言自明,再高超的技艺,也仿不出来。好在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年画制作现场,弥补一点没能拜访杨洛书先生的遗憾
  老画工用棕皮刷子刷好颜料,生宣画纸一抻一刮,年画着色轻而易举地完成。年轻娴雅的导游说这些画工老师大都从八九岁开始,如今都是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一张年画需要五六块不同颜色的木版印制,完美与否全凭老画工的手感。
  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除了风筝博物馆,木版年画和风筝的制作流程,还有明朝时期保存完好的老房子。电视剧《红高粱》,和以“七七事变”为背景,拍摄当地艺人为保留祖先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与日本拼死抗争的电视剧《大掌门》,都以此为背景,还有一部即将在拍的《烟雨潍水》,大观园保存完好的老式建筑,一次次呈现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
  刻工坊,年轻刻师专注有力,在方方正正的梨木上,一笔笔刻出版画的线条,有时光停滞的恍惚;风筝制作间,年轻时尚的姑娘们聚精会神,涂画绢布,置然物外是岁月的安稳静好;还有明朝时期留下来的大槐树,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杨家埠年画的两种颜料就取自槐树的花和种子,即使现代颜料代替了从前的槐树,当地流传的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挣自然来”也成了人们的福佑寄托。
  了解一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一定走进去,才会有更深的体验和感受。欢迎来潍坊来杨家埠,看看我们当地的骄傲和老艺人的孜孜不倦。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